
“我没有遇到任何不能克服的困难,生活上很幸福。”
“反正就一句话,我不懂,那就要去学。”
“我这一生能像现在过得这样好,那真是叫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用尽半生,她寻找着她的山海情,在夕阳正红时,她搭起了属于她的诗书画世界。一张堆放着各种报刊文学杂志、纸墨笔砚的书桌,一个整齐摆放着唐诗宋词、中华故事的书架,一处放着几盆兰花兰草的客厅角,是正处耄耋之年肖桂珍的寻乐天堂。她每天浸润于诗书画里,延续着她的山海情。
诗篇:诗心,诗情,诗意
把生活过成诗是肖桂珍的人生真谛。一头梳得整整齐齐的银白短发,透亮的老花镜,没有一点褶皱的冬衣,即使年至耄耋,肖桂珍每天还是会把自己收拾得很精神。家里靠窗的位置摆了一张大书桌,桌上堆放了不少的书画用品,每天在这桌上摆弄数个小时是她的生活常态。
肖桂珍生于1933年秋,那时正处于动乱年间。“我不足十二岁便进了私营丝厂作童工。那个时候做缫丝,整天双手都需要泡在水里,上午十点得空吃的早饭也只是一碗酸菜红苕稀饭加两个泡萝卜。车间里热,一到夏天,脸上腰上全是痱子。”那些年是苦,但肖桂珍从未放弃过对未来的期望,即使生活给了她苦,她还是选择把苦化作“撸袖勤耕不畏辛,目标图复兴”的豪情壮志。
1949年后,一家人的日子渐渐好起来了。1957年肖桂珍顺利成为一名国家干部,1959年,她毅然放弃成都优越的生活,服从组织的安排,与自己的爱人到阿坝州工作。50年代,阿坝州各县刚解放不久。恶劣的自然环境,严峻复杂的工作局面都是需要克服的“拦路虎”。一开始,肖桂珍对这样的生活状态极不适应,但她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怀着热情和干劲。在与当地群众一步步沟通后,肖桂珍把苦难化为适应环境的动力,逐渐感受到了阿坝的美。二十五年的阿坝州工作经历在她的记忆里变成了《忆阿坝麦尔玛草原那天》里的“彩云追月霓光丽,绿草连天炫景奇”和《忆阿坝州廿余年》的“白云底下欢羊涌,碧草从中狡兔忙”。
度过茫茫一生后,肖桂珍在老年感叹“平生坎坷晚年欣”。她的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她一直在用诗的方式以甜击艰,用诗的方式享受人生。正如她所说“我没有遇到任何不能克服的困难,生活很幸福。”
书篇:好学,乐学,善学
对于常人,很难想象生在教育极度缺乏的年代,只有小学文化的肖桂珍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到吟诗作画的水平。但对于肖桂珍个人,这是她将好学、乐学、善学的精神发挥到极致后的必然。
1951年3月,肖桂珍凭借在丝四厂优秀的表现被保送到川北公安校学习。结业后便留在川北公安厅二处做内勤工作。当时的肖桂珍虽然能识字,但与“能动笔杆子”的文化高的同事们比较,还是差一大截,平时也只能做一些分发文件、接听电话等简单的工作。“我不满足这个工作,所以在其他同事忙的时候,我就去帮着他们誊写文件稿。慢慢的,我字写得好了,也爱学了。”因为这份不服输,肖桂珍不断学习。别人学习时,她在看书学习,别人休息时,她同样在看书学习。她的努力终于被上级领导看见了。1952年,组织安排肖桂珍到工农干部文化班学习,起初肖桂珍报名到初级班,不曾想,在审查文化后,她的文化素养已经靠自学达到了中级班的水平。“反正就一句话,我不懂的就去学,有时间就去学知识。”也正是在工作期间,她养成了终身学习的习惯。
1990年退休后,肖桂珍选择在老年大学系统学习诗词创作。“我羡慕别人会作诗,那我就自己学吧。”在学习过程中,肖桂珍很快掌握了作诗的基本技巧,但她却在绘画方面遇到困难:只能临摹,不能进行自我创作。后因家务烦扰,无时间进行系统练习,只能暂时放弃,十年后才拾起来。绘画方面虽遇难,但她从未停止过学习,在2015年,肖桂珍对刀画(即以钢刀代笔,以油彩为原料作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机立断拜刀画老师耿狄为师,同时继续跟随国画老师金洲理学习国画。她的刀画进步明显,书法国画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自信也在逐步增强。“我还是没有学够,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我不会觉得累,也不会想要放弃,只想学得更好。”年过八十的她患上了青光眼。即使眼睛不好,肖桂珍还是每天坚持学习两小时。她谦逊的学习态度和坚定的学习信念最终汇成了《花间留晚照》系列书画集。她的学习精神也影响了自己的后辈。肖桂珍会利用周末教孩子们书法。外孙子梁可回忆幼时说:“看到婆婆痴迷学习诗书画,我们也对此也越来越感兴趣,我小学参加书法比赛还获奖了呢。她的学习精神一直鼓励着我们后辈认真地面对各自的生活和工作。”
肖桂珍沉浸在自己的兴趣中,用学习的方式度过了半生。她到晚年自叹“自憾书山知认少,试游墨海补才贫”。于她,学习不存难与艰,只存幸福和点点进步带来的满足。
画篇:信党,跟党,忠党
“我这一生能过得像现在这样好,那真是叫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肖桂珍退休前一直在党政机关工作,从丝厂工人到党政干部,不仅仅是靠她自己的努力和不服输,更是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带来的民康物阜的政治环境。在22岁入党后,肖桂珍永葆党的初心,努力做群众信任、组织认可的党员标杆。
回忆起入党的经历,肖桂珍仍如数家珍,“我16岁时,新中国成立了,入党是在22岁。”肖桂珍以前在私营丝厂工作,亲身经历了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压榨。1949年后,肖桂珍转到国营丝厂工作,条件改善了不少。她动情的回忆说:“解放过后,我们的日子好过多了,厂里会准备医治手部湿疹的药,天热有饮料喝;每天都有四菜一汤,不用自己再带酸菜萝卜了;也设置了澡堂给我们使用。”“在国营丝厂里,每天都有干部给我们上课,在机关工作时每月都会有党课。”上课时的肖桂珍看到老党员们兢兢业业,以身作则的态度,入党的种子也在心里埋下了。“我一心想入党,那个时候入党可不简单,我前前后后写了三四次入党申请书,才入了党。即使到了现在,党章也是熟记于心。”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肖桂珍,也像国营丝厂里的老党员一样,兢兢业业,以身作则。
在阿坝州工作时,肖桂珍热心联系群众,“以前阿坝州的群众们生活条件落后,当地没多少菜吃,他们只能把萝卜叶晒干加盐泡水当菜吃。百姓们卫生意识也差,随便用脏抹布擦碗,我们党员要帮助他们过上更好的日子。”在那儿工作的二十五年里,肖桂珍见证了阿坝州的生活条件和人民的卫生习惯的巨大改变。肖桂珍动情地说,“阿坝的群众是善良的,我们改变了他们,他们也改变了我们。”
1981年底,肖桂珍听从组织的安排,到绵阳师专从事党政工作。“以前都是和农民群众打交道,现在得和知识分子们打交道,当然有不适应期,但是慢慢地大家都熟悉了彼此,工作也就能顺利开展,没什么难办的了。”那个时候面对复杂艰巨的协调任务,没有学校工作经验的肖桂珍并没有觉得难办,喊出了“党要求我们做的事,我带头做;要求不干的事,我一定不干,要求大家监督。”的口号。在之后的工作里,肖桂珍以党章为遵循,各项工作都做出了显著的成绩。
“当时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不久,我到学校作为党办副主任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落实政策,有的同志被打成了右派,有的同志被停止了党籍,有的被降了工资,学校内部需要进行调整。因为在之前积累了类似的党务工作经验,工作流程都铭记在心。我通过查证,再写出结论,经党委审查后报上级批准,很快就落实了政策。第二个任务是要健全各系的领导班子和党支部,这类工作我也慢慢学着做,通过组织上党课、查档案、外调、开座谈会、个别交心谈话等形式,支部也就这样建立起来了。”肖桂珍只用了三年的时间,就从学校工作的外行变成了内行,逐步熟悉了学校的管理工作。在之后的日子里,肖桂珍先后调往了校办,音乐系,也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1990年退休后,肖桂珍也紧跟时代,不错过任何国家大事。书架上除了诗词字帖,还有一本本布满褶皱,边角有些残缺的笔记本。“我每天都会看新闻,也订了几份期刊报纸,人老了,记性不好,我就动笔。写感悟也好,摘抄也好,把国家大事都记在本子上,把每天发生的事也记在本子上,时不时拿出来翻翻也挺好。”
看到现在的青年一代,肖桂珍也有自己的感慨:“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担当,你们这一代要担起实现中国梦的主要担子。”入党66年的肖桂珍,到了晚年还在吟诵着“工农群众打成片,甘苦事情用尽心。”以前一心想入党的她,如今已成为了年轻党员的前辈和榜样。
肖桂珍想要出《花间留晚照》系列书画集时,各方都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和帮助,本书的责任编辑姜照明谈起肖桂珍,说道“肖桂珍大姐,少负壮志,承家风之渊源,秉个人灵性,诗不雕琢,画风素朴,词道有正,书法重纯,俾益晚晴,亦见人品。”
一缕银丝一芳华,老来书海弄夕霞。驻望朝暮多艰坎,一笑泯过万重山。在诗书画里,肖桂珍延续着她的山海情。
人物简介:肖桂珍,阆中人,生于1933年秋,不足十二岁时在阆中私营丝厂作童工至解放。1950年5月入阆中丝四厂。1951年3月被保送到川北公安校学习,结业后留川北公安厅二处任办事员;1952年到1957年,先后在您阆中县监委会,四川省城市建设局保卫科任干事,科员。1957年6月到1962年春先后在阿坝藏族自治州公安处,州农场任科员,人保股长;1962年3月至1975年夏,在阿坝县委,藏锋乡,县委办公室任干事,乡党委书记,县委办公室副主任;1975年夏到1981年底,先后任茂汶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副县长;1981年底调绵阳师专,先后任党办副主任,校办主任,音乐系党支部书记。1990年退休后,即在绵阳市老年大学当学生。

采访者倪妍静与肖桂珍的合影
(来源:党委宣传部 采写:大学生通讯社 倪妍静 审核: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