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些年绵阳师范学院出了不少的厉害人物,仔细观察发现,还有些“小人物”一直不显山不露水,却干着极其不平凡的事情。这不,刚刚才挖出一位才女来。
杜思秋,一位加入绵师大家庭不久的青年教师。初见她时,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再加持上其独特的气质,混迹在绵师这个美女如云的地方也大可一眼辨认。作为一名青年,她保持着独属于年轻人的朝气活力;作为一名教师,又多了几分沉稳。掐指一算便知道,这个女子不简单。
这人奇就奇在敢挑战自己能力外的事。
一个非师范专业毕业的学生,却成为了师范学院的老师。问杜思秋啥原因,她点了点头,又笑了笑说“只因我愿意!”
嘴上这么说,可她自己心里明白,这件事毫无底气,压力又大,到底怎么做才能及时转换角色、适应这岗位需求呢?
“哎呀,管不了那么多,硬着头皮也要上。这可是我选的路!”
杜思秋入职便参加了岗前培训。由于疫情的原因,大部分课程只能通过线上方式进行,而线上的学习,就更考验一个人学习的自觉性。“我不是一个自觉的人,特别是上网课的时候,经常不能集中注意力。为了认真学习,我就把自己锁在“小黑屋”里,把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东西挡在门外,总算抵抗住了外界诱惑。那段回忆真得好痛苦,但值得。”杜思秋说。
通过培训,杜思秋了解到学院教学生态环境、教学要求、科研发展、网络管理和教师个人职业发展等情况;也使她真正明白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内涵。
前奏结束。接下来,这位老师便开始摩拳擦掌了。
“路遥遥而知马力”“吾将上下而求索”是杜思秋的真实写照。工作一年半,杜思秋先后讲授了《白描》《中国画基础》《中国画写意》等九门课程。面对这么多的课程,她虚心向学院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们请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的学习讨论。“那段时间我经常把我的老师和我的学生弄混,有次一同学发消息给我,我给回复一句老师好,把我尴尬小半天,后来一想,学生身上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也就释然了。”杜思秋莞尔一笑。上天不会辜负每一位有心的人,她的课最终受到同学们的一致点赞。
杜思秋始终秉持着“实践和理论相合,自由与趣味相依”的教学理念。她一般会在上午给学生传授“中国画”的各种理论知识,例如点苔、涂面、皴擦、染等用笔技法;画山、水、花鸟、人物等注意事项,然后会在下午给同学们较长时间来绘画实践,最后再做点评,促进学生成长。杜思秋会用各种方式去发现,去启蒙每一位学生,让他们爱上艺术,享受艺术,最终传承艺术。
“一个人想要在艺术这一条荆棘之路上有所成就,就必须对她时刻保持热情,相信她,坚定不移的走下去,且要注意多积累和观察,切合实际,才引得起质的升华。”这是杜思秋在授课时经常说的话,且她对待绘画,对待艺术,就像对待爱情一样,矢志不渝。“这个,也是别样的爱情。”她说。
杜思秋不断践行自己的这套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她还学习榜样教师的做法,课余时间不忘自己的专业,认真创作,用作品开展专业交流。其教学期间的作品《关爱》获四川省第十届新人新作美术作品展优秀作品,入选了全国新文艺群体美术作品展。
此外,杜思秋个人在四川省首届高等学校美术教育类专业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中取得了微课展示一等奖、专业技能展示一等奖、个人全能一等奖、审美和人文素养展示二等奖的良好成绩。让她分享一下制作微课时的种种,杜思秋直摇头,满脸通红,使劲儿憋出一个字:难!
她回述道:“难,太难。微课前的选题,备课;微课中各种演练,改正;微课后的各种补足,修订等等都得拿时间去堆叠,等结果期间更考验我们的心态。当得知结果后,我竟产生老了几岁的幻觉。”问她如果还有这类活动,她是否会继续参加时,杜思秋毫不犹豫点头。
为什么?
充实!且有价值!
作为新生的‘牛犊’,凭着不怕虎的这股子冲劲儿,杜思秋硬是在教育这块儿闯出了一片大天地。她开始的惶恐不安早已烟消云散,此时拍拍胸脯,自信满满地说:“作为一个青年教师,首先你自己得做好榜样(譬如努力去争取每一个荣誉),不停学习,永无止境,这样才能教好我的学生嘛。”
也就在这时,她撸起了袖子,挽起了裤腿,开始大展拳脚了。在2021年8月四川省大学生数字艺术设计大赛暨第九届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中,她个人凭借作品《春日晴》《关雎》斩获大赛教师组一二等奖,指导学生作品《我的世界》获得二等奖,《心灵之旅》《琼楼峪阁》荣获三等奖;在第13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指导学生作品《鲸鱼》获得优秀奖。面对这些光辉的战绩荣誉,问她啥感受,她也不启口,只伸出双手,“啪”的一声响,便算回答了。
做出了这些傲人的‘功绩’,杜思秋仿佛还不满足。入职以来,除教学工作外,杜思秋还兼任4个班级辅导员工作。事务的繁忙非但没有将她打垮,反而让她越挫越勇。事务多,就想法子,她为此准备了两个笔记本,一本用来记录在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另一本用来记录辅导员工作,丰富组织管理心得。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着眼于学生个性化成长,因材施教。“忙虽然是忙了点,但为了对得起学生们叫我一声‘姐姐’,卷卷也值得。”她开着玩笑说。

杜思秋老师教学画面
学期期末,杜思秋站在讲台上,以《扎根绵师沃土,牢记使命担当》为主题向大家分享自己在绵阳师范学院的成长纪实。用“虚心学——伴我健康成长;专心做——伴我幸福成长;用心钻——伴我快乐成长”概括了自己在绵阳师范学院的短短的学习成长经历。问她此时还有什么感想,她说正在制定下个学年新计划。
看看,这样一位才女短时间内在学习工作上就有如此成就,还能说不奇?这真让人感到艳羡。
可,细细一盘算,这有何尝不是努力的结果?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扒扒她的另一层“奇”。
“请问,你在空闲时间会干些什么?”
“嗯——我想想,大部分时间好像在绘画。”
“哎,这不还是工作吗?”
“不不不,这就是我的休息方式哦。”
每忙完工作,杜思秋便提着颜料桶到处跑。河道边,草坝里,森树下都可以看到她的身影。问她为什么就不能像其他教育工作者一样好好休息,一天净‘折腾’?“我可不想躺平那么早,我还年轻着呢!绘画既是我的专业,也是我的兴趣之一,我超爱画画!”她在调颜料时说。
教育时的杜思秋,像是一位长者,而在这背后,跳动的是一颗蓬勃春色的心。每逢寒暑假,她便急匆匆收拾好行李,拖着箱子就去旅行,带着个草帽,便走向天南海北。光雾山、九寨沟、乐山佛、都江堰......四川跑完去省外,省外逛完就出国。“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她对天空挥挥手说,“而且,生活不就是最美的一幅画吗?我得把这东西看得透透的,同时也吃得透透的。”她拿着一根烤熟的玉米棒子说。
除此之外,杜思秋在休息时还喜欢和同学们一起玩游戏,探讨各种影视的作品,分享自己生活中的轶闻趣事。“年轻人,就得用年轻人的方式去打交道嘛,我想和他们更亲近些,不然,他们怎么会叫我姐姐呢?走,来把《王者》,别墨迹。”
果然,这个女子很奇特。教师只是她的一层外在身份,而其本质,仍是一位热爱生活与艺术的美丽青年。“人生至死是少年嘛,放着大好的青春不去做感兴趣的事,那就太没意思咯。”杜思秋又拿着相机去寻找最美的风景了。
岁月,总会在人身上留下某些痕迹,有的人越活越老,有的人越活越年轻,而杜思秋就是第二类人,这就是独属于她的生活方式。
这样的才女在绵师处处都是:行政楼里、办公室里、课堂上、操场上等等等等,岁月如锦,她们的青春更是如花,肯把自己的大好时光奉献给教育的事业,若你问她们为啥这么做?我想,这些人应该和杜思秋回答的一样——
只因我愿意!
人物简介:杜思秋,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曾在四川美术学院任驻留艺术家一年,2020年入职绵阳师院,现为中国壁画学会和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绵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青年教师。曾参加四川省大学生数字艺术设计大赛暨第九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作品《春日晴》获教师一等奖、作品《关雎》获教师二等奖。其中国画作品《关爱》入选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四川省第十届新人新作美术作品展,并获优秀作品。指导学生参加第13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作品《鲸鱼》获得优秀奖,指导学生参加2021年四川省大学生数字艺术设计大赛暨第九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作品《我的世界》获二等奖、作品《心灵之旅》《琼楼峪阁》获三等奖。
(来源:党委宣传部 采写:大学生通讯社:谢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