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过树梢,拂过草尖,轻触女生面颊,带起丝丝发,她就是班级里最普通的一名学生。她不甘于安逸的学习生活,成功考研上年,考入梦想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她叫李湘,是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是在平凡中盛开的花朵,她的故事,是一段关于选择、坚持与圆梦的青春篇章。
专业选择:“退而求其次”的热忱坚守
李湘心中,英语专业曾是熠熠生辉的梦想方向。只可惜高考分数未能撑起这份向往,她只好“退而求其次”,选择了虽非首选、却也抱有兴趣的广播电视学。最初,她对这个专业的期待并不高,只将其视作未来谋生的一条路径,未曾想过要投入全部心力深耕。可当真正踏入专业课堂,接触到镜头语言、节目策划、影视剪辑等新鲜内容后,那份最初的兴趣逐渐发酵,她慢慢改变了 “不重视” 的想法,在心中郑重立下“学就要学好”的誓言,从此对每一堂课、每一次作业都投入了百分百的认真。
广播电视学的学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其中极具挑战性的PSAE 课程曾让不少同学却步,但李湘从未有过退缩的念头。偏偏那段时间,疫情给线下教学带来诸多不便,她只能居家通过网课学习。没有学校里浓厚的学习氛围,没有老师面对面的监督,也没有同学相伴讨论的热闹,她便自己为自己制定严格的学习计划,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练习专业软件操作,从剪辑节奏到画面调色,每一个细节都不肯放过。遇到不懂的知识点,她先上网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尝试自主解决;若是资料也无法解答疑惑,就立刻通过微信、QQ 联系老师,耐心请教直到彻底弄懂,始终将“每一步都落到实处”的态度贯穿学习全过程。正是这份 “既然选了,就要做到最好” 的坚定信念,支撑着她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最终在专业学习中收获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而对于没能进入心仪的英语专业,李湘始终未曾放下这份遗憾,只是她选择用实际行动去弥补。大学期间,她毅然报名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备赛的日子格外艰苦,更何况当时她还需同时准备英语四级考试,双重压力之下,她的时间被挤压得所剩无几。可即便如此,她也从未有过丝毫松懈:当其他同学在课余时间休息娱乐时,她却在书桌前埋头刷题,从词汇辨析到阅读理解,从完形填空到书面表达,每一种可能考到的题型,她都反复练习、烂熟于心;为了提升听力水平,她利用碎片时间反复听练真题,无论是上下课的路上,还是饭后休息的间隙,耳机里总是播放着英语听力材料;为了提高答题速度,她一次次进行定时模拟检测,不断调整答题策略,优化时间分配。每次练习结束后,她都会花大量时间复盘总结,仔细分析错题原因,整理知识漏洞,确保每一次练习都能有所收获。这份执着与坚持,让她在众多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最终成功斩获竞赛一等奖。当掌声与欢呼围绕着她时,她知道,自己不仅赢得了荣誉,更用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弥补了心中那份深藏已久的遗憾。
考研征程:曲折路上的坚定跋涉
步入大三下学期,站在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李湘毅然决定踏上考研之路,朝着更高的学术目标发起冲击。
这条备考路,从一开始就布满了荆棘。专业课学习与考研复习本就形成双重压力,而其中一门考研专业课的超高难度,更让这份挑战雪上加霜。为了平衡两者,李湘摸索出了一套高效的时间管理方法:在有专业课的日子里,她紧紧抓住每一段空闲时光—— 课间的十分钟、午休的一小时、晚自习结束前的碎片时间,都被她用来背诵考研知识点、梳理专业框架;等到专业课全部结束后,她立刻为自己制定了一份详尽到小时的备考时间表,从清晨的晨读背诵,到白天的知识点攻坚,再到夜晚的错题复盘,每一项任务都被清晰地规划,她严格按照时间表推进,让备考生活既紧张又有序。尤其在备考最后 3 个月,她深知时政热点对新闻与传播专业考研的重要性,每天雷打不动抽出半小时,浏览权威媒体报道、整理时政专题,将热点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确保复习不留死角。
备考途中,压力曾多次将她推向崩溃边缘。好在她并非孤军奋战,一群同样追梦的小伙伴与她并肩同行。他们共同建立了“考研情绪发泄群”,每当复习陷入瓶颈、焦虑难以排解时,大家就会在群里倾诉烦恼 —— 或许是一道解不出的难题,或许是对未来的迷茫,或许是日复一日的疲惫。群里没有指责与抱怨,只有彼此的理解、安慰与鼓励,正是这份温暖的陪伴,帮她一次次驱散阴霾,携手走过那段艰难的 “黑暗时光”。
面对新闻与传播专业庞大繁杂的知识体系,李湘有着自己独到的学习心得。她始终强调,“搭建知识框架是第一步”,会先通过梳理教材目录、绘制思维导图,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系统的知识网络,让记忆更有条理。在此基础上,她还大胆采用 “题海战术”,并直言 “当题量大到十几页纸时,模拟考试是最好的出路”。从备考中期开始,她几乎每周都会进行一次全真模拟考试:严格按照考研时间计时,使用标准答题卡作答,甚至连答题时的书写速度都刻意训练。在她看来,“模拟考试不是简单的练习,而是一场场实战”,每一次模拟都能帮她熟悉答题节奏、找到知识漏洞,为真正的考场做好准备。
李湘深知,考研不仅是知识储备的比拼,更是心理素质的较量。她懂得张弛有度,从不会让自己陷入过度紧绷的状态:烦恼时,会戴上耳机听一首舒缓的音乐,让情绪慢慢平复;疲惫时,会在网上搜索上岸学姐的备考经验与鼓励词条,从别人的故事里汲取前行的力量;取得小进步时,会奖励自己一顿爱吃的美食,给努力的自己一份小惊喜;实在压抑时,还会找信任的朋友当“树洞”,把心里的委屈一股脑倾诉出来。正是这些细微的自我调节方式,帮她一次次为自己充电续航,始终保持积极的备考心态。
当考研成绩公布,看到自己顺利进入复试时,李湘没有丝毫松懈,反而立刻投入到更紧张的面试准备中。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她对面试的每一个环节—— 自我介绍、专业问题回答、热点分析、英文对话,都进行了无数次的练习。起初,她害怕面试时因紧张怯场,便对着镜子一遍遍排练,仔细观察自己的表情、手势与语气,找出不够自然的地方反复修正;当自我感觉练习到位后,她又主动联系了自己一直尊敬的直系学姐,诚恳地请求对方配合进行真人模拟面试。学姐会模拟面试官提出各种刁钻问题,帮她指出回答中的逻辑漏洞与表达不足,她则认真记录、不断改进。一次次的模拟演练,一次次的查漏补缺,一次次的辛勤付出,终于让她在正式面试中展现出从容自信的状态,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与出色的应变能力脱颖而出,成功叩开了研究生院校的大门。
圆梦时刻:所有付出皆为值得
最终,所有的坚持都有了回响—— 李湘以优异的成绩成功被目标院校录取。当那封印着校徽的录取通知书递到手中时,她指尖轻轻摩挲着纸面,过往备考岁月里的焦虑、深夜刷题的疲惫、偶尔崩溃的泪水,在这一刻仿佛都有了归宿,最终尽数化为心底最清晰、最坚定的两个字:值得。
回望这段逐梦之旅,李湘这样坦诚地评价自己:“我从来都不是别人口中的天赋型选手,没有过过目不忘的能力,也没有一学就会的幸运,但我始终相信,只要愿意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弥补差距。” 在她看来,自己的经历并非遥不可及的传奇,“我只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学生里的一员,我的故事,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抱着‘一定要圆梦’的信念,一步一步往前走,最终从最初的迷茫无措,蜕变成如今拿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自己。”
这份踏实走过的路,也让她积攒了许多真心的感悟,想要分享给同样在追梦的后来者。她认真地说:“很多人问我题海战术有没有用,我的答案是有用,但前提是你不能盲目刷题,每一道题做完后都要去思考、去总结,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错,这样才能真正从题目里学到东西。” 谈及模拟考试,她依旧坚持当初的态度:“模拟考试绝对不是走形式、完成任务,它更像是在提前‘练心’—— 练的是面对考试的心态,练的是把控时间的能力,练的是遇到难题不慌不乱的定力。”
李湘的逐梦之路,没有天赋异禀的耀眼光芒,却有着最打动人心的平凡力量。她没有依靠侥幸,没有期待奇迹,只是用一次次慎重的选择、一份份不放弃的勇气、一段段脚踏实地的跋涉,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而她的经历也恰恰证明:普通从来不是局限,只要心怀目标、坚定方向,愿意为了梦想付出不懈的奋斗,哪怕是一颗看似平凡的种子,也能在属于自己的土壤里,汲取养分、奋力生长,最终绽放出独一无二的绚丽花朵。
(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大学生通讯社 胡春青 编辑:张杰 审核:尹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