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分类

绵师人物

当前位置: 首页 -> 绵师人物 -> 正文

【毕业季·榜样学子】甘如怡:心之所向 步履铿锵——学前教育追光之旅


编辑:张杰  阅读次数:发布日期:2025年06月11日【打印】

深夜的图书馆,只余钢笔划过纸页的沙沙声。甘如怡的目光沉静地落在摊开的《学前教育学》真题册上,笔尖在“幼儿园课程设计”的论述题旁,用娟秀的字体写下密密麻麻的批注。窗外的月光,温柔地勾勒出她专注的侧影。这位学前教育专业排名第二的学子,刚刚以初试总分396分的优异成绩叩响了华中师范大学的大门,此刻,她已经成功复试,成为华中师范大学的一名研究生。她的履历上,写满了国奖、省奖的荣光,更浸润着托班实习的汗水与田野调研的足迹。但比这些更耀眼的,是她眼底那份对学前教育近乎虔诚的热爱,以及那份在追寻中淬炼出的、一往无前的勇敢。

初心如磐:与幼教结缘的星火

“选择学前教育,像是一粒深埋已久的种子,遇见了合适的土壤。”甘如怡的眼中漾起温暖的笑意。出于对孩童纯真世界的天然亲近,高考志愿表上那个看似感性的勾选,在她真正踏入专业殿堂后,才显露出命运般契合的轨迹。甘如怡意识到肩上的责任: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童年的守护者。这份使命感,让甘如怡的兴趣从弹唱绘画的具象技能,升华至对儿童心理与教育本质的探索。

“当时我老师在课堂上列举了一个儿童游戏的案例”,她回忆道,“仿佛瞬间理解了游戏不仅是玩,而是儿童认知世界、发展社会性能力的核心密码。”这份领悟,让她从最初的懵懂忐忑,转向了主动的求索——她如饥似渴地阅读专业书籍,踊跃参加教育实践,在见习实习中,当亲手设计的游戏换来孩子们烂漫的笑靥和点滴的进步,那份“被需要”与“能创造价值”的幸福感,如星火燎原,彻底点燃了她投身幼教的信念。“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唤醒和影响。我找到了愿意为之倾注心血的方向。”

研路撷英:兰草幽香映匠心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这句箴言恰似甘如怡幼儿教育之路的注脚。

甘如怡的科研之路,始于对教育现状的细致观察。她的毕业论文《幼儿园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研究——以M市3所幼儿园为例》,选题灵感来自实习时幼儿园角落里那些沉默的绿意。“孩子们天生亲近自然,园所的植物角本应是绝佳的教育资源库,但现实中常被忽视或流于形式。”带着这份关切,她深入3所幼儿园,观察、访谈、记录。研究过程并非坦途,“最大的困难是获取真实、详实的实践资料”她坦言,“有时园所因各种原因配合度不高。”她的“匠心”在此时显现:以真诚沟通打消顾虑,用扎实的前期准备赢得信任,最终成功描绘出幼儿园植物资源利用的现状图景,为优化实践提供了宝贵依据。

这份对教育细节的敏锐捕捉和务实探究的精神,同样闪耀在她参与的“央企”共筑乡村儿童生命底色创新创业项目中。作为核心成员,她带队查阅文献资料,深入乡村调研,完成项目设计与计划书撰写,最终团队斩获校级金奖。“科研的意义,在于发现真问题,寻找改善的可能,哪怕只是微小的推动。”她如是总结。

竞赛舞台上,她更是光芒夺目。川渝第二届师生教学能力大赛中,她以“多练多反思”为备赛准则,每日高强度磨课训练以提升教学技艺。面对PPT突发故障,在导师的支持下从容应对,凭借沉浸式教学演绎的《秋天的颜色》一举夺冠。全国幼儿教师职业技能大赛中,她将传统文化融入幼教,精心设计《欢乐来舞狮》大班艺术活动,经多次修改打磨,最终斩获三等奖,彰显出深厚的专业功底与创新能力。

科研的严谨与竞赛的热忱交织,谱写出甘如怡在幼儿教育领域不断攀登的奋进乐章,她以行动诠释着“行则将至”的信念,在幼教之路上稳步前行。

精研之道:输入与输出的淬炼法则

甘如怡认为考研选择需要理性与激情并重。首要的是诚实的自我评估:客观审视专业课基础、英语水平,特别是持久学习的能力。考研如同马拉松,需要直面自己的耐力极限。其次要打破信息壁垒,通过多元渠道了解目标院校,如出题风格、报录比例等,这些细节往往决定成败。最后将院校选择与职业规划、地域偏好相结合。甘如怡认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名校光环固然耀眼,但能与个人发展轨迹契合的选择才最具生命力。

专业选择上,甘如怡建议“深耕”或“适度拓展”。甘如怡建议对本专业持续热爱者,不妨继续追踪学科前沿,思考是否愿意将其作为终身事业;而计划跨专业的同学,则可考虑与原专业相邻的领域,这样既能发挥既有优势,又能探索新的可能。无论是坚守还是转变,真正的发展动力来自内心的认同与热爱。

在四月的春风里,甘如怡翻开了考研的第一篇章。那时的学习如同春日里飘忽不定的柳絮,时断时续。外界的一点风吹草动就能轻易打断甘如怡的思绪。五月在忙碌与分心中悄然流逝,留下的只有零散的知识碎片和隐隐的焦虑。六月的蝉鸣带来了转机。随着毕业实习的结束,甘如怡的学习状态如同夏日的气温般逐渐升温。专业课的背诵计划开始成形,甘如怡尝试着用滚车轮的方法让知识在反复中沉淀。暑假期间甘如怡的备考进入了全盛时期。英语真题的每一道题目都成为她攻克的堡垒,政治课的每一个概念都在反复理解中变得清晰。教育综合的背诵量虽然庞大,但通过科学的规划,它们被分解成可消化的小块。七月的日历翻到八月,再迎来九月,学习时长自然延长,效率也随之提升。

每日的节奏在磨合中找到了最佳韵律:晨光中的3—4小时属于专业课一的深度背诵,随后是检验记忆的框架默写;午后严格遵循考研时间表,下午2—5点与英语为伴,让大脑适应这个时段的语言思维;傍晚5—8点则交给专业课的系统梳理;夜晚的政治课像舒缓的小夜曲,为一天画上句号。睡前的半小时复盘,则如同整理行囊的旅人,清点当日的收获,规划明天的路程。

备考华中师大,是她深思熟虑后向更高学术平台的勇敢跃迁。准备复试,她分享了自己的“秘籍”:精心梳理学前教育热点,形成结构化的“答题册”(What-Why-How);对着镜子反复练习表达,模拟真实面试的紧张感;通过下棋来平复候场时的心绪。“强迫自己在压力下勇敢表达,思路才会清晰。”

托育新章:躬身实践悟真知

理论的高分与科研的探索,最终要在真实的教育场域中接受检验。

2024年初,甘如怡走进绵阳市中科幼教富乐山幼儿园托班为期三个月的实习。从象牙塔到托育一线,挑战接踵而至。“托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需求表达更原始,情绪更易波动,一日生活照料与教育引导需要更细腻的观察和无比的耐心。”她亲身体验了托班工作的琐碎与不易:安抚分离焦虑的哭闹、设计符合低龄幼儿身心特点的短时活动、科学安排如厕盥洗等生活环节。实习中的高光时刻,是她参与托班组六一儿童节活动的编排与演出。从构思契合托班幼儿能力的简单节目,到一遍遍耐心引导排练,再到演出日看到孩子们懵懂却努力的小模样在舞台上绽放,那份成就感无可替代。

实习时的一个片段始终烙印在我心底:一个抗拒喝水的小男孩,在老师反复催促下仍紧攥着口水巾。当我轻声问他“是不是怕水弄湿衣服”时,他眼里的紧张瞬间化作了点头。那一刻,理论不再是书本上的铅字,而成了理解童心的钥匙。我忽然明白,真正的教育不是居高临下的灌输,而是以专业为舟,以共情为桨,渡孩子跨越成长的河流。

这些经历,让她深刻认识到托育领域在国内仍属“比较空白”,也悄然在她心中埋下了未来深耕托育研究的种子。“这段实习让我明白,优秀的幼教工作者,必须兼具扎实的理论素养和强大的实践智慧,以及对儿童无条件的爱与尊重。”凭借出色的表现,她荣获“优秀实习生”称号,这是对她躬身实践、勤勉钻研的最好肯定。

勇毅前行:心之所向皆坦途

回望四年大学光阴,甘如怡将最大的成长浓缩为两个字:“勇敢”。“我不再害怕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也不惧可能面临的失去。”这份勇敢,贯穿了她的奋斗轨迹:从初入大学时积极竞选班委、担任心理委员和助理班主任,在服务同学、组织活动中锤炼沟通协调能力;到在川渝第二届师范生教学能力大赛的激烈角逐中顶住压力,凭借精巧的教学设计和沉稳的现场发挥摘得桂冠;再到在考研征途上,面对浩如烟海的专业课知识(教育综合122分,学前教育学141分),她以超强的自律和清晰的规划,制定了严密的复习计划,将“输入”与“输出”紧密结合,最终交出了近乎完美的答卷。

展望未来,甘如怡心中已有清晰的学术蓝图:她渴望探索儿童艺术教育与社会性发展的交叉领域,尝试以美育滋养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灵;她关注快速变迁社会中儿童社会性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她也对托育领域的研究充满热忱,希望借鉴国际经验助力本土托育发展。“用专业的力量,为更多孩子的生命底色增添温暖和明亮。”这是她朴素而宏大的心愿。

临别之际,她对初入校园的学弟学妹们送出寄语,话语温柔而充满力量:“请勇敢地拥抱未知的挑战和心中的向往。不必迷茫,无须畏惧。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数,都将在未来的某个季节,开出属于你的绚烂之花。尽情去体验、去享受、去创造你的大学时光吧!” 如同她深爱的那些幼儿园里的植物,甘如怡也在属于自己的教育沃土上,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以勇敢为翼,向着心之所向的广阔天地,坚定前行。她的故事,是一曲关于热爱、探索与勇气的青春乐章,正等待在华中师大的新篇章里,奏响更悠扬的旋律。

在绵师的求学时光,是我与学校共同成长的珍贵历程。学校创新的专业培养体系为我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无论是前沿系统的理论教学,还是注重实效的实践训练;无论是焕然一新的智慧教室,还是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都让我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更收获了终身受益的成长动能。特别要感谢学院的精心培育:既有立足行业前沿的课程体系,又有“以赛促学”的实践平台;既有导师们的悉心指导,又有完善的学业帮扶机制。这种浸润式的人才培养生态,让我始终在充满温度的环境中保持求知热情。

作为学校发展的见证者,我欣喜地看到绵师在育人实践中取得的显著成就:在人才培养方面,动态优化的专业培养方案与“五育并举”的素质教育体系相得益彰;在硬件建设上,持续升级的智慧教学设施与人性化的校园空间相映成趣;更不用说那些彰显人文底蕴的学术讲座、社团活动,无不体现着“学生为本”的办学初心。

在绵阳师范学院第三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为助力学校建设更高水平的教育生态,谨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深化学科特色建设。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打造“育幼同行”实践品牌:通过混龄教育实验、特殊儿童帮扶等志愿活动,融合心理学前沿成果,构建“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专业成长”三位一体的育人新模式。

二是构建多元对话机制。建议建立常态化师生交流矩阵:在现有导师制基础上,增设跨学科“学术午餐会”“院长沙龙”等品牌活动,配套开发线上即时反馈系统,形成“线下深度互动+线上高效沟通”的双轨交流生态。

三是优化空间资源配置。针对三教外围闲置区域,建议改造为“学习综合体”:既可设置24小时智慧自习区满足备考需求,又能打造开放式活动空间承接社团展演,通过功能复合实现校园空间的价值再生。

在绵师这片教育沃土上,我们既是发展成果的分享者,更应是未来蓝图的共建者。期待与学校继续书写这段双向奔赴的成长篇章!

甘如怡,学前教育专业,2025届应届生,中共预备党员,四川省优秀毕业生。获校级一等奖学金(5次)、三好学生(2次);教学能力大赛三等奖、英语竞赛三等奖。曾获全国幼儿教师职业技能大赛暨创新成果评选三等奖,川渝师范生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四川省大学生三笔字竞赛三等奖,亚洲国际青少年钢琴邀请赛二等奖,“互联网+”大赛金奖(2项)、挑战杯铜奖。报考华中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396分(专业课141分高分)。

(来源:党委宣传部 采写:大学生通讯社 杨睿灵 编辑:张杰 审核:尹菲)


下一条:【毕业季·榜样学子】贾梦妮:执笔韶华 绘就理想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