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与我心心念念的白月光官宣了。”倪妍静注视着手机相册中中国传媒大学的图片,心里默默地想。接受“拟录取”的通知时,她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心血,换来一张宝贵的“进京”机票,成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的一名研究生。
童年,梦想生根落芽
倪妍静从小想成为一名记者。汶川大地震时,6岁的她正在内江上学前班。这一场大灾难中,冲锋在前的解放军战士和坚守现场的记者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好奇这些手里拿着话筒,冲在前线,站在机器面前侃侃而谈的人,他们是做什么的?出于小孩儿爱模仿的天性,她学着记者的样子手握成拳,昂扬着头学着大人的样子说话。那时候住在抗灾棚,有记者天天来报道灾情的最新进展,他们直视镜头、眼神坚定。每天,她拿着一个小瓶子佯装话筒模仿记者的一举一动,觉得记者是一个威严、神圣职业,与它的缘分如同春风里飘落的种子,不经意间已在心田里生根发芽。
倪妍静的爸爸妈妈那时经常用诺基亚手机录像:“我家的小记者,来,说两句!”倪妍静便像模像样地学着记者报道,大方地站在镜头面前。到了初三,她学习到了有关媒体的许多新名词:无冕之王、第四种权利等等。家里还有一本读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表哥错寄来的一本《娱乐至死》,她一点一点地去摸索着看,虽然有许多地方看不懂,但是她感受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力非常大。她震惊于媒体居然有塑造认知方式等等重要的作用,对记者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倪妍静渴望学习新闻学,成为一名记者。她被绵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的广播电视学专业录取,并加入了大学生通讯社记者团部门,向自己的记者梦迈进了一步。
在实践实习的土壤里破土成长
大一一进校,倪妍静就明确了考研的目标。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锻炼自己的各项能力,她积极参加比赛、实习、部门工作,将课堂理论转化为实践技能。
倪妍静最难忘的一次比赛是乡村振兴的仙海杯比赛,他们预计拍摄微电影题材,讲述一个女性旅游博主,到了仙海风景区探索,最后留在村里担任宣传大使的故事。
她担任组长,最开始在组内制定了一个非常详细的脚本,明确了人员分工,完成了分镜头设计的前期筹备。但张慧老师带队出去拍摄时,遇到了下雨的突发情况,与原本计划好的室外晴天相冲突。由于行程安排,她们只能在那一天进行拍摄,此刻面临两个选择:要么放弃,要么把场景改成雨天。在雨天拍摄需要和演员、拍摄人员沟通,还需要将就天气更换拍摄角度和场景。当时的硬件条件相对较差,拍摄进度慢,加上统筹、交流得不太完善,大家在当场产生了一些分歧。作为组长的倪妍静经过仔细分析,与张慧老师沟通后,再与团队成员进行深度协调、沟通。“这很锻炼我的交流能力,也锻炼了我怎么去和不同的人共事,把团队效益发挥到最大。”经过反复沟通后,大家最终达成了一致决定——在雨天进行拍摄。但受到雨天不可避免的干扰,原定的拍摄计划未能全部完成,只拍好了十条素材。
2022年9月开学的时候,疫情暴发,无法返校,但提交日期快截止了。此刻又是两个选择:要么放弃,要么利用手里的素材,时间紧迫,还要花心思剪辑。经过讨论,她们删除大部分故事情节,改成宣传片题材,把重心放在拍好的十条素材上,在剪辑阶段反复调整镜头顺序和转场效果,力求最佳呈现。
一次比赛经历两次较大的意外,所幸结果不错,这次作品最终获得了省一等奖。倪妍静感受最深的就是如何去以不变应万变,以及如何去因地制宜、与团队交流协作。参加这些比赛,她觉得最大的收获便是在团队的有效沟通,大家只有拧成一股绳才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她认为,虽然现在记者有向全媒体记者、超级记者的发展趋势,一个人可以身兼数职,但是记者这个行业无论是站在镜头前还是幕后,都离不开团队整体的交流协作。
倪妍静在大学生通讯社记者团任职。在记者团,倪妍静担任采编部的部长,负责一二版新闻,老师给选题,她去采写,完成考研专访、抗疫侧记等专题新闻。她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写人物通讯。“我写人物通讯,我会先去了解采访对象,研究对方的经历、照片,想象她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心里大概有个数。”她的第一篇人物通讯写的是一位80岁高龄的退休教师肖桂珍。校报编辑部郑老师给她布置任务时,她甚至不知道人物通讯是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去写。倪妍静在学校的官网上搜索关于肖桂珍老师的信息,看到照片时脑补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提前列好提纲,就这样一个人完成了采访。她的采访过程比较通畅,最大的困难在写稿。初稿被郑老师要求全部重写,前前后后一共改了八版。
“之前写新闻,初稿改动都很小。得知初稿写得不像人物通讯要重写,我很担心这件事。”郑老师要求很严格,一点一点引导她去立框架、突出细节,肖桂珍老师早年在缫丝厂里面当女工,倪妍静把这一部分的环境恶劣、工作辛苦一笔带过。但郑老师引导她关注细节:在做女工的时候,鞋袜是什么样的,有没有浸湿?衣服是什么样子的,手的动作有哪些?倪妍静学到了这里可以加入细节的填充,让刻画人物更加有血有肉。在郑老师严苛近乎完美的指导下,倪妍静终于写好、改好了第一篇人物通讯,甚至暗暗较劲,写上瘾了。
后来,记者担任大学生通讯社的社长,倪妍静遇到比较大的困难便是思路的转换。以前她只负责记者团的采写,现在负责记者团、影编部、网宣部等多个部门组成的通讯社,一开始她不知道怎么去管理,甚至第一次开例会都不知道讲些什么。为此,她关注各个部门的具体职责和工作情况,在选定专题时关注校园内外新近发生的新闻,拔高思维、统筹规划,让各部门发挥合力。倪妍静觉得感触最深的便是在通讯社的三年,她不仅慢慢在学如何捕捉信息,建构逻辑,采写、思考能力大幅提升,学如何沟通和交流协作,管理好通讯社下属的各个部门,还收获了与宣传部许多老师亦师亦友的情谊。郑老师评价道,倪妍静自入校以来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后一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记者。这样的高度肯定都推动着她往前走。
大学学习的专业、工作的部门,都让倪妍静感到自己在新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深。之前是喜欢,到现在她能十分肯定地说,“不仅仅是喜欢当记者,我觉得我自己也很擅长当记者。”
在备考长夜中抽枝破晓
自大一入校以来,倪妍静的规划便是考研。自己的梦想需要更大资源和平台的托举,她渴望进入顶尖的传媒院校学习,学更多的知识。
一开始,倪妍静择校没有选择中传,而是把目标瞄准了其他相对更容易实现的目标。外出实习的一天,一个视频和一句话激发了她的斗志。她在出租房刷到一个博主采访一位学生以后的职业规划。其中一个北京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专业的女学生的回答掷地有声:“我想当个外派记者,站在世界能看到的地方为中国发声,讲好中国故事。”这给倪妍静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作为当代青年要有实力、有信心把自己的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她也想要像他们一样,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初三我就想当记者,中传这个学校就在我心里面。但我不敢报。”看完视频后,她给爸爸打电话说了自己考中传的想法。爸爸鼓励她说,如果你不去尝试,可能性为0,但要是你去努力,那至少还有0.1%的可能。
2024年三四月份,倪妍静开始准备考研。这时候主要是看参考书,整理自己的框架。她报了一个线上的考研培训机构,里面都是中传专硕的直系师兄师姐。机构会整理资料、带背打卡,交流瓶颈期的困惑、分享做题经验,这个机构一直陪伴到她初试。
但机构只是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倪妍静更多的还是线下自主学习。四月份忙着毕业汇演,倪妍静每天只能抽出一个小时左右学习,实在太忙抽不出身,落下的学习任务便顺移到之后完成。英语和专业课从三四月份开始,政治从八月份开始。前期,四月到八月一天学习五个小时,每天上午两个小时下午三个小时;九月后日均八到九个小时,在十月份有时学得更久,每天学习时长到十一个小时。
倪妍静对自己说,只有实现四百二十分的这个目标,才有可能考到四百分;至少有0.1%的可能。所以她在制定目标的时候,都会多布置一些预计完成的任务,通过有意地设立较高的上限从而让自己能够尽力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状态。她说复习期间的学习就像爬坡一样,爬到了一个平台,几天后要是还是止步不前,她便重新做规划,写下上个月的完成情况和效果,进行反思,并规划接下来的任务和预期效果。这让她更明确自己学到了什么程度,而不是单纯完成了哪些任务。她还会把那个表格涂成粉红色,做成自己喜欢的颜色,让自己有信心奔向下一个目标。
倪妍静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便采取题海战术,反复背单词、练习真题。年份最近的四套题她练得滚瓜烂熟,一看每篇阅读的前两个单词,她就知道整篇的内容。她每套题都刷了四遍以上,分别侧重检验水平、精进正确率、总结方法、巩固知识点。专业课考察逻辑思考能力、写作能力等等,综合要求较高。而在通讯社工作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提升了她的框架搭建和逻辑写作能力,让她有信心去应对。她总结了心得:第一是搭建知识框架,在知识储备阶段把参考书里的知识理解性记忆,即看到一个名词,会罗列出相关的知识框架。第二是搭建专题框架,例如热点、案例库,将新近发生的案例与理论联系起来,进一步补充知识框架。第三是答题框架,在前两点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前沿,丰富专业用语。搭建框架就像是修房子,三者分别像修地基、搭房梁、铺水泥和木板。
在整个备考期间,倪妍静最大的劣势在于心态。考研过程中反复怀疑自己、对前途充满焦虑,这让她时常睡不好觉。“有目标在前面,我就会强迫自己去追赶。”倪妍静把对自己的高要求转换成动力,努力克服自己心态不稳的问题。最让她难忘的是距考试不久前的“崩溃”。一次是距离考试只有十天,早上她早早就去了图书馆复习政治。倪妍静政治选择题比较差,北京地区压分又特别严重,所以她必须保证选择题达到四十分以上才能获得较高的总分。但是当时她做遍了市面上所有的题,选择题都只有二三十分,一直都提不上去。她把基础全部都过了两三遍,所有的考研政治终极预测卷,她全部刷了至少两遍。这时候就到了瓶颈期,再加上十天之后就要真正上考场,倪妍静考完后对答案,眼泪就开始默默流下,“一开始没有感觉到自己在哭,直到看到眼泪在书上浸开的痕迹。”还有一次是12日晚上,题做着做着她就跑下来哭,害怕去考试、害怕面对未知——已经那么用心准备了那么久,今年题难不难,自己复习到没有,最后成绩怎么样,自己一概不知,也没有办法预测。她害怕去面对自己真实的水平,害怕看见自己无法承受的后果,但她没有办法。在焦虑和坚持的拉锯战中,倔强的种子都在凝墨成枝的夜晚把问号向下扎进泥土,向上等待春天的照拂。
“再不好过,也要用最完美的状态度过考试的两天。”倪妍静努力整理好心态与情绪。学习效果不好,她便制定了一日出逃计划,撂开所有的东西,打车去人民公园,站在街头,感受迎面吹来的微风,非常舒适。短暂的放松后,她调整好状态,明日用更饱满的状态学习。
“我永远将选择我的热爱,永远热爱我的坚持,永远坚持我的选择。”热爱、选择、坚定,三个词支撑着她越走越远。
考场落笔,终见花开
初试的两天,倪妍静的心态特别稳定。一是在本校考比较熟悉,二是前一天晚上她就一直在预想第二天大概会发生什么,从骑车到吃饭,再到如何去考场,以此缓解紧张。但是也有突发事件,第一天晚上她胃痛到凌晨两点多,但还是努力克服,迎接第二天的专业课考试。
政治,倪妍静在理解背诵的基础上结合答题术语,心态比较稳定,十分流畅地完成了答题。考英语,她觉得阅读特别难,自己能完完全全看懂的只有两篇。最后一门专业课,她在最后的一分钟收的笔。“如果我中间再稍微卡顿的话,我就写不完了。要练习到看到题能有清晰的思路和框架,顺着写下来,不然的话根本写不完。”倪妍静分享道。
查到初试成绩,倪妍静十分开心。她的第一个想法是,进复试应该是没有问题。倪妍静侧重练习即兴表达能力。她利用豆包AI,把题目发送给它,进行语音对练。她把它当作面试老师,模拟复试,在它出题的时候构思接下来要说的东西,一道题大概说三分钟,不断地去练习。
复试时间是3月20日,倪妍静坐车到中传门口时,她看到了它的主楼。她专门有个相册存中传的照片,里面的东西全部鲜活地出现在眼前,此刻心潮澎湃。在校园里打卡,她感受到自由、随和的氛围,甚至还有人找她问路。她在内心给自己下暗示:今天都被认成是本校学生了,说明她肯定和这个学校有缘。
面试完,倪妍静感觉比较焦虑,把回答的一点点瑕疵无限地去放大、纠结。父母一直陪伴着她。从备考期间寄来厚衣服、手剥核桃和贴心的手写加油纸条到复试完一起在天安门广场散心,父母给了她很大的信心,一直是她坚强的后盾。
“出成绩了”当她颤抖着手打开中传的研招网,一看到“拟录取”时,那一刻全身都在发抖,紧接着就是一种不真切感,因为那一刻说明她已经是中传的一名学生了。蛰伏的种子最识春天,也花开得最艳,她的努力都让她离梦想更近了一步。
谈及研究生规划,倪妍静规划以学业为主,多和导师沟通交流、多看文献,多去接触优秀的师兄师姐,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利用好北京的平台和资源,寻找更多的实践的机会。
智能媒体时代到来,媒体行业会更新迭代,倪妍静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是不可替代性。“我们是在做内容产出者,最大的特点就是通人性,和人打交道。所以我们在与时俱进的同时,又都在守正创新。”她希望学习这个专业的同学一定要保持信心、提升眼界,瞭望时代、走在前沿。
在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召开之际,倪妍静首先特别感谢学校与传媒学院的栽培,毫不吝啬地给予平台与资源,让同学们在绵阳师范学院这一片舞台上散发独特的光。她感受到学校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在越来越好,各方面的关怀也在加强。作为考研学子,学校贴心地组织了慰问,学院、辅导员也加油打气,送上细微真挚的祝福。图书馆的灯光、设备室的仪器、老师们的教诲,都是青春最宝贵的印记,而今站在人生的新起点,心里满是祝福和感激。感谢学校的培育,愿学校的科研结出更多的硕果,愿学校发展越来越好,这里孕育了无数怀揣着梦想的学子,也愿学弟学妹们能够享受书香,勇敢追梦。衷心祝愿党代会圆满召开,在新时代书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倪妍静,女,汉族,四川资阳人,中共预备党员,传媒学院广播电视学2021级2班学生。在校期间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校报记者团副团长兼采编部部长、大学生通讯社社长。曾获专业奖学金一等奖两次、二等奖三次、三等奖一次;曾获校级优秀工作者、校级三好学生、校级优秀共青团干部、校级优秀学生干部、校级优秀大学生的荣誉称号;曾获第四届四川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设计大赛省级一等奖、第15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微电影类四川赛区省级二等奖、第15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微小说、微剧本类四川赛区省级二等奖、四川省大学生原创动漫大赛省级三等奖;曾参与省级、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来源:党委宣传部 采写:大学生通讯社 陈伦晖 编辑:张杰 审核:尹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