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冬的下午,寒风凛冽。
站在苟萍的办公室门前,轻轻敲响那扇略显陈旧但充满故事的门,传来一个温和的声音:“请进。”推开门,一股暖意扑面而来,瞬间驱散了外面的寒冷。环顾四周,这间不大的办公室布置得整洁有序。办公桌上,几杯热水悠悠冒着热气,旁边是我们提前发去的采访大纲,已被她批注得满满当当。望着这些密密麻麻的标注,心中暖流涌动,敬意油然而生。
从龙泉山深处到点燃三尺讲台的执炬者,这条跨越千山万水的道路,苟萍走得步步生花。
学习,转动了命运的齿轮
2000年,苟萍是四川龙泉驿的第一个大学生。在第一节教育学课堂上,老师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深刻的问题:“请按重要性列举出目前对你的人生影响最大的事情。”她将考上大学放在了首位。如果没有高中三年的奋力拼搏,就不能离开农村踏入大学校园,结识很多朋友,拓展阔自己的视野。她深深明白,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苟萍就像一块海绵,迫不及待地汲取着每一滴知识的甘霖。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她专注学习的身影。因为英语专业对听说能力要求高,她每日清晨都会在校园角落练习口语和听力。当时学院有专门录磁带的地方,国外的英语听力只有自己录下来学习,五毛钱一盘。从VOA(美国之音广播电台)到BBC(英国广播公司),从酷暑到寒冬,一盘盘磁带被她反复听、反复录。在课堂上,尤其是高级英语课程,课文都是国外原版文章,内容很难。她每次都会提前预习,学习生词,查阅大量资料,理解文章内容。课上与老师深入互动,她深知每一次发言,都是对自己学习的检验和提升。
四年如一日的积累,让她在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当时我看了成绩知道自己过了,没看排名,在老师的提醒下才知道我是全年级第一名。”学习再次转动了她的人生轨迹,让她开始仰望更辽阔的学术星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话时刻警醒着苟萍。为了进一步深造,2019年苟萍毅然选择前往泰国西瓦那国际大学攻读教育管理专业的博士学位。
博士论文的撰写是苟萍面临的最大挑战。因为读的是定向博士,读博期间第二年和第三年只能假期前往国外学习,她在国内边工作边完成学习任务。在论文写作期间,她既要工作又要学习,还要照顾家庭。在孩子睡熟后的深夜,在天未亮的清晨五点,在朋友聚会前的半小时空档.......她都在争分夺秒地学习。“那段时间我都魔怔了,我随时都要带着电脑,一有空就拿出电脑写论文,直到现在我都还有随时带电脑的习惯,不带就没有安全感。”苟萍笑道。
论文建模阶段也是困难重重。一开始,苟萍对着SPSS和AMOS(数据分析软件)里跳动的数据链发怔。她买来好几本研究方法的书籍,厚如砖头的《量化研究与统计分析》《结构方程模型》,长年累月的阅读都被翻出了毛边,书页上满是密密麻麻的批注。有时,为了验证一个数据的准确性,她会连续几天对着电脑屏幕,眼睛熬得通红。当苟萍把打印好的博士论文抱在怀中时,这份厚达261页的学术结晶已历经27稿修改。在博士论文答辩会上,教育管理专业领域的首席专家们给予了苟萍高度评价,认为她的论文在语言、结构、论证等方面都是她们班做得最好的。这不仅是对她学术成果的认可,也是对她坚持不懈、攻坚克难精神的肯定。
苟萍说:“外界的很多事物都会变化,但学习是我实实在在可以完全掌控的,而且它很重要,重要到可以改变我的人生,改变我的命运!”
潜心育才,以爱为本
“教书育人”是苟萍的教育理念。
“我习惯在新生大学第一堂课上问他们:第一,你们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用英语怎么写吗?第二,你们知道学校的英语名称是什么吗?”苟萍用这样的方式开启与新生的第一次课堂对话。在她看来,身为中国人,爱国是刻在骨子里的信仰;作为绵师的学子,爱校则是成长的基石。通过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她将爱国爱校的情怀悄然种在学生心间,使这份情感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
当被问及20年教学经历中的诀窍心得时,苟萍总结了四个关键点:老师主动找学生、鼓励式教育、课堂活动参与、注重过程性成长。这四点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智慧。
苟萍始终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主动出击,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苟萍会让学生忙起来——忙着说、忙着读、忙着回答问题;在指导学生论文、竞赛时,她常常自己主动联系学生,而不是坐等学生来寻求帮助。她明白,有些学生可能会因为腼腆而错过向老师请教的机会,所以她愿意主动迈出那一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导与支持。
一位合格的老师不仅要看到学生的成果,也要注重学生的过程性成长。在教授《英语教学设计与实施》课程时,她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英语的课堂教学设计。由于缺乏经验,学生的作业会出现许多瑕疵。苟萍会耐心地指出每一份作业的问题,让学生去修改,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学生修改的过程远比最后的分数更重要,他能学到更多知识,获得更多成长!”
苟萍还指导了很多学生参加师范技能竞赛,这一过程对她和学生来说都是一段难忘的经历。
师范技能竞赛耗时较长,每年从6月开始,到12月结束。苟萍对每一个参赛学生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她不仅指导学生的教学设计,从如何设计一堂课到如何讲好一堂课;还关注学生的穿着、一言一行,力求让学生在竞赛中展现出最佳的状态。暑假期间,她会精心为学生们安排好一系列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们每隔几天撰写一篇教学设计,并定期录制一段讲课视频,以此来提升他们的教学技能和知识储备。回校后,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按时高质量地完成任务,苟萍每周专门抽每两个半天的时间,对学生们进行集中指导训练。训练时,她会仔细审阅每位学生提交的教学设计,逐条指出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优化教学方案,但是绝不包办,一定是学生自己的作品。后面到录课环节,苟萍更是从早到晚陪伴在学生们身边,纠正他们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每一个发音、每一个英语表达,确保每一个细节都尽善尽美。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们逐渐掌握了教学的精髓,能够在正式比赛中自信从容地应对各种挑战,展现出色的教学风采,为学校增光添彩。目前她已经指导了7名学生在全国和川渝两地的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奖,获奖率达到了100%。
在她的职业发展道路上,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也时刻践行着“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工作理念,勇挑教学改革任务的重担,既承担大学英语改革课程的教学,也致力于教学法专业课程的建设,奔波在游仙校区和高新校区的课堂上,在专任教师、教研室主任、实习负责人和副院长的岗位上锻炼,同绵师共成长,与学校同发展!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苟萍获得了无数的认可和赞誉,其中最让她引以为豪的是获评2015年绵阳市优秀教师和2024年绵阳师范学院教学良师。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教书育人”的真谛,以爱为笔,以责任为墨,在教育的画卷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华章!
以科研为笔,书写文化新篇章
在英语教育实践中,苟萍发现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英语专业学生能流畅说出国外的节日、地名、食物,但很少学生能用英语系统地讲述国内的传统文化。这一发现促使她于2022年开始研究《文化自信视角下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素材创新探索----李白文化双语视频制作》课题。她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中国文化的融入,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让他们能够用英语讲述我们中国的文化故事。
在推进项目的具体实施阶段,团队遭遇了诸多挑战。为还原李白文化原貌,团队5名教师带着手机与便携三脚架,多次往返江油李白故里、诗歌小镇等地。未受专业训练的他们在烈日下反复调试拍摄角度,力求画面精美。
“因为课题经费只有3000块,我们无法找专业的视频制作团队,一切就只有靠自己琢磨学习。”苟萍说。不是专业人员,对视频制作一窍不通,于是整个团队只有一边在网上搜索教程,一边现学现用,反复试验。剪辑软件从陌生到熟练,每一步都凝聚着团队的汗水与不懈努力。其次,视频配音也是一个大难题。为了尽可能减少杂音,团队专门租下一间宾馆,精心挑选了最角落的房间。把窗户全都关上,模拟录音室,屏蔽掉环境带来的杂音;在录音设备的选择上,团队进行多次尝试。为了保证音质,他们不厌其烦地反复录制,直到每一个音节、每一句话都达到满意的效果。最终,项目团队历时整整6个月完成了10集平均时长10分钟的双语教学视频。
“我校地处绵阳——李白文化的发源地,作为英语教师,更有责任和义务将中国传统文化、地域特色融入教学中,在中西文化对比中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苟萍说道。
她是教师,是母亲,也是她自己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女性为家庭会付出更多,但职场上,却并不会因为你是女性而给你减少工作压力。”苟萍坦言。白天,她在办公室处理学院管理方面的繁杂事务。晚上,她常常和孩子一起坐在餐桌旁,一边辅导孩子功课,一边做课题、写论文。她的时间被分割成无数碎片,但她总能将这些碎片拼凑成一幅完整的画卷。她用自己的方式,在家庭与事业之间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别人逛街喝茶、打麻将的时间,我用来工作。”她笑着说。对她来说,平衡的秘诀,不过是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她像一只勤劳的蜜蜂,在生活的花丛中辛勤采撷,只为酿出一份属于自己的甜蜜。她常常和孩子说,你要比别人更优秀,那你就只有付出更多。一路走来,她很欣慰:“我很感谢当初那么努力的自己!”
“我妈妈是博士”“我妈妈的英语很厉害”“我妈妈又去当考官了”,谈到自己的两个女儿向别人这样介绍自己时,苟萍眼里闪着光。她用二十年如一日的专业精神为孩子们树立了榜样。她的大女儿自律又认真,再难的课业她都会按时完成,苟萍说这点很像她。大女儿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女将军,或许这个目标在常人看来有些难以实现,但她从不打击孩子,“成不成功没关系,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她一直在努力。”在苟萍看来,梦想的意义不在于能否实现,而在于它是否能让人一直向前。
尽管工作繁忙,苟萍从未忘记生活的美好。她觉得享受美食,睡个懒觉就很美好,她还喜欢买衣服,打扮自己。“我觉得英语老师是很优雅的,我要让我的学生喜欢我,愿意听我讲课,那我的外貌形象就很重要”她笑着说。假期时间她还会带着孩子们去旅游。无论是抢票去上海看埃及展,还是带女儿参观一些名校、人文景点,她总是用心安排每一次旅行。她的生活哲学简单而深刻: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认真对待。
她是教师,用知识点亮学生的未来;她是母亲,用爱滋养孩子的成长;她是一名优秀的女性,她用自己的人生告诉我们:女性的力量,既可以是温柔的守护,也可以是坚韧的拼搏。
教育是点燃火种的事业,苟萍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待点燃的火种,正如二十年前教育学课堂上那颗激起涟漪的石子,终将在时光长河中激荡出永恒的回响。从自我探索的求知之路,到引领他人共赴智慧的殿堂,那些被知识光芒点亮的瞬间,将永远璀璨夺目,熠熠生辉。
苟萍说,在学校发展的关键节点,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始终以党代会精神为指引,将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紧密相连。从站上讲台的那一刻起,她便以“教书育人”为初心,在三尺讲台上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种,用二十余年的教学实践践行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未来,她将继续紧跟学校党代会确立的发展方向,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投入到工作中,在教学改革、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学校在新征程中建设高水平大学、推进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与学校同成长、共奋进。
苟萍,中共党员,现任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博士,副教授。毕业于泰国西那瓦国际大学,主讲《大学英语》《英国文化》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课程与教学、教师教育、跨文化交际。主持或参与了《英语绘本对培养四川农村小学生英语阅读素养的培养研究》《文化自信视角下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素材创新探索----李白文化双语视频制作》等课题研究。先后荣获绵阳市第十九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绵阳市优秀教师称号,绵阳师范学院优秀教师称号,绵阳师范学院“教学良师”称号。曾获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全国复赛一等奖,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第六届外语微课大赛四川省三等奖。获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等称号。
(来源:党委宣传部 采写:龙欣 叶思汛 编辑:张杰 审核:尹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