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分类

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校长李敏为大学生讲授思政课

作者:任虹莉   审核:韩晓娟 潘祥超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智谦  阅读次数: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5日【打印】

审核 韩晓娟 潘祥超

11月4日,校长李敏先后为数学与大数据学院2023级2班、4班和2023级1班、3班的同学们,讲授了题为《“何以中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历程与使命担当》的思政课。

课上,李敏从“三千孤儿入内蒙”“彝海结盟”等感人至深的历史故事切入,迅速唤起学生共鸣。随后,她沿着历史脉络,系统梳理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百年历程。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到,如今的民族大团结局面来之不易,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携手拼搏、共同奋斗铸就的伟大成果。

在阐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意义与丰富内涵时,李敏结合当前国际形势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在这样的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应对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维护国家统一的关键战略决策,更是凝聚各民族智慧力量、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谈到内涵把握,她着重强调,要以增进“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为核心,牢固树立“五个共同”观念,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真正把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四个与共”理念融入思想、化为行动。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四对关系”:共同性与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物质与精神,在强化共同性的基础上,尊重和包容差异性。

谈及实践路径,李敏将国家发展的宏大叙事与青年学子的责任担当紧密相连。她表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需要国家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更离不开每一位公民尤其是青年学生的亲身实践。她对同学们提出期望:“作为新时代大学生,首先要坚定信念、找准方向,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汲取团结奋进的力量;其次要主动作为、守护团结,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积极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还要敢于斗争、展现力量,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言论和行为,做民族团结的坚定维护者和积极践行者。”

课堂氛围庄重热烈,学生专注聆听、积极互动。2023级2班任虹莉同学课后表示:“这堂课让我深刻体会到,民族团结是融入骨血的精神基因。我将把专业所学与国家需求结合,以科技报国回答‘何以中华’的时代之问。”同学们也纷纷表示,将把“小我”融入“大我”,以青春力量守护民族团结,为民族复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下一条:副校长王杨为大学生讲思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