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分类

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青梅田里话振兴 羌寨深处筑同心——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践知”团队三下乡纪实

作者:谢侨   审核:龙艳萍 王小宇 曾少金   来源: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编辑:张杰  阅读次数: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9日【打印】

审核 龙艳萍 王小宇 曾少金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以“深耕三农沃土,共筑民族同心”为主线,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践知”团队于7月1日—7月5日深入平武县,通过产业帮扶、文化互鉴等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切实助力乡村振兴,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并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践知”团队与当地村支书李汝荣合影

7月1日下午,“践知”团队踏着泥泞的山路,走进了平武县平通羌族乡椒子山村。队员们看着脚下蜿蜒的山路和烟雨笼罩中的村寨,心中既有对未知的忐忑,也有对探索的期待。初入羌乡时,队员们不适应当地的气候和环境,每天都在不断地自我调适。五天时间里,队员们每日上山下坡,早出晚归,期间不乏辛苦。随着时间推移,他们渐渐能准确叫出邻户的姓氏,在岔路口也能熟练选对通往青梅田的小径。这段用青春脚步丈量的振兴之路,不仅让队员们知晓了青梅产业的生长周期、产销链路等调研成果,更镌刻着从陌生到融入的成长轨迹。

实践期间,团队成员扎根椒子山村,从参与青梅干筛选、雨季抢收等农事劳作入手,将“看色辨质”传统工艺与现代分级标准相结合,助力提升青梅品质。经过参与产业实践,队员们深刻的感受到乡村振兴的不易,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艰巨。团队成员们还融入村民生活,同做饭、共三餐,在炊烟袅袅中与村民建立起家人般的温情联结。

队员帮当地农户搬运鲜青梅果

队员与当地农户共选烘干青梅干

队员与村支书李汝荣一同清洗鲜青梅果

通过走访调研当地多户农户,团队发现当地青梅种植历史已经上百年,当地依托青梅打造的“春赏花、夏摘果、秋酿酒、冬品宴”四季经济业态成效显著,兼具经济与生态价值。古青梅树群成为羌族农耕文明传承载体,青梅产业与非遗技艺融合形成核心竞争力。在此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刻感悟到“文化是羌寨的根,青梅是增收的果”,大家立志要与村民一道把根留住、把果擦亮。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动下,团队挖掘出羌绣、酿酒等非遗技艺与青梅产业融合的创新点,村民任朝清家自酿的高品质青梅酒便是生动例证。

平南羌族乡的红军桥是川西北罕见的全木构古桥,修建于1859年,以精妙的简支木梁结构凝聚着当地人民的建筑智慧。1935年红四方面军的到来,为原名“松桥”的古桥赋予了革命新生。红军不仅修缮桥梁,更在桥上书写革命标语,使其从单纯的交通设施转变为传播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红军桥”之名自此沿用至今。它见证红军长征“三过羌寨”,承载“为民修桥”初心与军民鱼水情,更象征革命年代民族同心共克时艰。如今,古桥既存建筑底蕴,又续红色记忆,为传承红色基因、促进民族交流提供实物教材,亦令调研更具历史厚重感。


[1] [2] 下一页


下一条:躬耕科普沃土 赋能七彩假期——“科普苔”童伴逐梦志愿服务团队顺利开展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