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一场秋雨悄然洒落,浸润着学校每一个角落。在这秋意盎然的氛围中,“绵韵非遗·青春承创”非遗进校园活动如期举办,以多元形式搭建起传统与现代、非遗与青春之间的桥梁。
清晨的民俗文化展览馆迎来了来自绵阳市安昌路小学的同学们,讲解员以生动而专业的讲述,引领孩子们开启了一场民间文化的探索之旅。站在文昌年画馆的“二十四孝”组图前,讲解员细致解读每幅年画的精妙细节,将源远流长的孝道文化娓娓道来。而在民间生活馆的茶馆复原区,讲解员更是现场模拟起昔日“吃讲茶”的调解场景,让传统民俗以可感可触的形式重现生机。这场沉浸式体验不仅拉近了孩子们与民间文化的距离,也为非遗的传承注入了青春的活力。
走出展厅,泥土被秋雨浸润后蒸腾出清新的气息,与中药香囊的微苦、糖画的清甜交织在一起,宛如一封来自非遗的无声邀请函,引人驻足。
活动启动仪式上,学校副校长何云晓对绵阳市非遗保护中心领导、非遗传承人及安昌路小学师生表示欢迎,他强调非遗是民族文化的根脉,我们要主动肩负传承使命,增强文化自信。
绵阳市非遗中心陈黎明主任高度肯定了活动的开展和推动非遗“从娃娃抓起”的意义,期待师生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爱上非遗。
非遗传承表演是启动仪式上亮丽的风景。细密的雨丝斜斜织成幕帘,川剧变脸演员立于雨中,宽袖飞扬、一转一挥,脸谱在瞬息之间变换,引得观众连连喝彩。刹那间,橙红色的火焰猛地腾空而起,灼热的暖意瞬间驱散了秋雨带来的阵阵微凉。羌笛声也适时响起,悠扬婉转,穿透雨幕,仿佛远古的呼唤在耳畔回响。

广场两侧,非遗项目展位有序陈列,成为师生互动体验的重要窗口。糖画摊位前,铜锅中的糖浆经小火慢熬,散发出诱人的甜香,吸引了众多同学驻足品尝。色彩明丽的羌绣作品前,同学们细致观察绣纹,不时以指尖轻抚,感受传统技艺的细腻与精湛。草编、绳结与泥塑等展区也围满了观众,非遗传承人不仅现场演示制作工艺,还深入讲解其背后的历史渊源。三台剪纸展位更是别出心裁,将人工智能与剪纸艺术创新融合——当静态的剪纸画面以动态形式呈现时,现场响起阵阵惊叹,展现出非遗技艺在当代的蓬勃活力。

在下午的展演中,青年学子们身着各式传统服饰,踏雨而行。衣裙飘扬,步履从容,他们在雨中诠释着传统服饰之美,也展现出年轻一代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从他们身上,师生们再次领悟到传统之美、文化之韵,以及传承中蕴含的永恒魅力。

雨声未歇,漆扇染缸前依然聚满了师生。染料在水中缓缓晕开,泛起层层涟漪。年轻的目光凝视着时光沉淀的技艺,仿佛在等待传统于指尖焕发出全新光彩。“绵韵非遗·青春承创”非遗进校园活动不仅让古老非遗在校园中“各美其美”,更以青春之力为传统技艺的当代传承注入新篇,生动诠释了“苟日新,日日新”的传承智慧。

作为四川民间文化普及基地长期坚守的校园特色文化品牌,“非遗进校园”活动始终以实践为桥,持续唤醒师生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也引领着每一位参与者从“非遗体验者”成长为“文化传播者”,用鲜活的行动践行文化自信建构的宏伟目标,让古老文脉在代代接力中,始终焕发与时代同行的蓬勃活力。
本次活动得到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绵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校党委宣传部的指导,四川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中心、校学生工作处、校团委以及中国移动绵阳高新分公司给予活动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