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分类

绵师人物

当前位置: 首页 -> 绵师人物 -> 正文

【榜样教师】唐开锡:做一棵树,育一片林

来源:党委宣传部
编辑:宣传部  阅读次数:发布日期:2022年05月05日【打印】

他,就像一棵树,一棵只向一个方向生长的教书育人树。

“今天该轮到哪位同学上台讲课啦?”他身穿墨蓝色西装,手提着一只装得满满当当的公文包,大步流星地跨上讲台。唐开锡的这一跨已经跨了四十一年了。那棵教书育人树在讲台这座山上,也已经矗立四十一年了。

埋在心里的种子

想做老师的那颗心,我从小就有

“想做老师的那颗心,我从小就有。”回忆当年,唐开锡的思绪被拉到了影响他人生职业选择的那一群人身上。

山沟沟,土房子,大瓦砖,一块坑坑洼洼的黑板,一张同桌带来的木凳。这间简易的乡村小学教室,承载着唐开锡“教师梦”的种子。“我小学班主任是个五十多岁的老教师,她的身体非常不好,经常咳嗽,常年中药不断,但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照顾却从未停止。直到现在我还记得一个小细节,一次大扫除过后,老师在黑板上写‘推荐同学’的板书,我看到那四个字,直接读成了‘堆成同学’,但我的班主任没有责骂我,而是很耐心地教我读,教我写。”就是那次耐心的教读,唐开锡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一丝朦胧的向往。

“教师这个职业对我来说,有一种神奇的吸引力。”初中时的唐开锡在课上常常盯着讲台上的老师。看着老师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着工整的粉笔字,他不自觉地拿起本子用铅笔模仿了起来。“初中老师的‘三笔字’(粉笔、毛笔、钢笔)写得很好,我总觉得会写‘三笔字’很有魅力。”不知道是何来的情缘,慢慢地,唐开锡对“三笔字”入了迷。从蹲在地上抄写祖坟上的墓碑文到几经周折寻来颜真卿的《多宝塔碑》临摹,从毛笔到钢笔,唐开锡的“三笔字”越来越好,对教师行业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种子的种下是感受到了小学老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和担当,是初中老师写进他心里的一笔一字。然而,那颗种子的真正萌芽还是源于家庭的影响。“我家现在有十二个教师,已经出了四个博士了。”身在这样的“教学世家”,唐开锡从小便感受到了家里人对教育事业的坚持和热爱。在唐开锡读小学时,他的大哥大嫂就已经从师专毕业并从事教育工作。“从小学到高中,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大哥大嫂都给予了我很多帮助。有时读书回家不便,我就去他们家里小住,那段时间会看到他们认真备课,试课的身影。他们的崇高品德和敬业精神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就这样,从种子到萌芽,那棵树开始慢慢向上生长。

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条路,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一棵树的成长总是漫长的,但也是满怀期望的。在心里默默立下教师梦的唐开锡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热爱,为自己的梦想不断奋斗着。

初高中阶段,唐开锡也在努力地学习,从未想过向命运低头。“七八十年代的学习环境艰苦,农村教育水平普遍不高,那个时候我们想多看一本书,多做一道题都难。”1981年,和很多青年一样,唐开锡高考落榜。父亲再三要求他不要走读书这条路。因为当时村里的木匠工作很吃香,他便执意让唐开锡去学做木匠,也好有个“吃得起饭”的手艺。“难道真的要去做木匠,每日面对着枯噪无味的木具,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而颓然一生吗?我不甘心!”不信命,不轻易说“好”是唐开锡的个性。唐开锡深思了一番,“一定要实现我的教师梦!”之后,他抓住了当年绵阳市中区招民办教师的机遇,通过了考试。1981年,唐开锡成为了一名村小民办老师,每月工资虽仅有13.5元,但这一干就是3年。

“因为没有系统学习过教学教法,我刚去的时候什么也不懂,只能一点点学习,一点点进步。”在村小教书的唐开锡,常借老教师的备课本反复翻看揣摩,会在没有课的时候搬个小木凳在教室后面听老教师们讲课。“在村小三年,由于路途遥远,我都是每周六下午回家,周日下午又赶忙背着米面粮食来到学校。一个人在学校除了完成教育教学工作,闲暇之余也会对着大山唱唱歌,望望天上的云和鸟。因为独自一人在学校里居住,原本不会做饭的我厨艺也增长了不少呢。”那三年,唐开锡学会了基础教学法,也学会了怎样在苦难中讴歌幸运。

在村小教书的日子里,唐开锡从没有放弃过读书学习。1984年绵阳师范学校(现绵阳师范学院)根据有关政策,面向绵阳地区招收1981年前参加工作的民办教师110余人进入学校学习深造。得知这一消息后,他立马投入到了备考当中。因为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勤奋的学习态度,唐开锡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绵阳师范学校。从村小老师到中师学生,他再次向命运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他离理想中的自己也越来越近了。

在绵阳师范学校学习的唐开锡努力研习教学方法、学习专业知识。当班长、入党、留校、当学校第二附小教师,之前所经历的一切苦难都化为了丰收时的果实。“在学校学习的那两年,我真正明白了一堂课该怎么讲,和学生应该怎样沟通,教师的职业道德到底是何,也更加坚定了我当初的选择。”每一步都要走得踏踏实实,每一步都要有目标,有方向性。唐开锡并没有就此止步,在有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也不忘学习。1992年到1997年,他用五年的时间考取了本科学历;2010年到2014年,他用四年的时间评上了副教授。“在这条路上,我会一直坚定地走下去。”

唐开锡像树一样生长。从村小教师,唐开锡一步步成为了大学副教授,成为了那棵怀着纯纯教书育人心之树,他用自己的经历讲述了一位好老师的成长史。

一棵树,一片林

我会尽己所能,奉献所有

从不会写教案到现如今的教学创新,从不懂得如何和学生交流再到现在的“孩子王”。唐开锡用自己人生的四十一年把“教”和“育”发挥到了极致。就如他自己所言,“我会尽己所能,奉献所有。”

“今天又到哪位同学讲课啦?点评的同学也要做好准备哦。”不同于传统的微格教学模式,唐开锡正在用自创的“九轮训练法”进行教学。争取给每位同学上台讲课训练的机会,让每位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提高是训练的核心所在。“我教书已经四十一年了,深知实践的重要性,把孩子们从课本带上讲台,是我的责任。”在这四十一年里,唐开锡用研磨的教学技巧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桃李们从这棵树的教学中受益,和这棵树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深。

“秦梦瑶,考研准备得怎么样了呀?”唐开锡在主持教学比赛休息期间,喊住了正要离开的秦梦瑶,在走廊聊了起来。当天下午,唐开锡便惊喜地收到了来自学生的短信,“唐老师,您在走廊的那声秦梦瑶,真的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我一直以为自己表现平平,没想到老师您竟然记得我!”一个好老师,或许一句话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而唐开锡便是那位会用自己四十一年来在教学岗位上积攒的爱和光来关心感化学生的优秀人民教师。

唐开锡四十一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许多不平凡的事。身为教学教法老师,他经常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毕丹在回忆起唐开锡指导她参加“田家炳”杯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时,满是感激:“在准备国赛时,因为临近比赛,准备的资料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我们只能连夜修改、上传文件。唐老师年纪大了,本不该熬夜,但还是坚持陪我们一起熬夜,帮我们一遍遍地改教案,一字一句地抠语言,这让我很感动也很感谢!”最后的结果也是让人欣慰的,毕丹获得了国家级一等奖的好成绩,在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唐开锡那棵大树的无私奉献和伟大担当。

一年之际,莫如树谷;十年之际莫如树木;终身之际,莫如树人。不仅是学生,唐开锡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关心青年教师,以情怀处世,以情怀度人。“还记得2018年青教赛,我要准备20多个教案和课件,前所未有的压力让我处于崩溃的边缘。有一次在学院会议室磨课之后,我情绪低落,唐老师主动过来和我聊天,赞扬我的教学风格,让我一定要自信。之后他也给我提了教学设计方面的建议,也利用空余时间帮我设计板书,教我‘三笔字’。唐老师给予我的帮助和善意的微笑使我备受鼓舞、重燃斗志。”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韩晓娟动情地说道。这样的小事还有很多。在教育的道路上,唐开锡是伯乐,他常常会发现青年教师的优点并给予肯定;他更是一棵树,把自己四十一年的教学经验分享给小树苗们,令其取其枝为筏,取其干做屋。

教育是一个人教,一个人奉献,更是那棵树扎根精神的传承。2021年,唐开锡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建立了充满墨香的“三笔字”强化训练中心,他的精神也在那扎了根,即使退休,那个地方也是他对学生们的另一种陪伴。定书桌,购置笔墨,黑板,在短短的几个月里,三笔字强化中心从只有一块立牌的空教室变成了设备齐全的三笔字训练室。每周四下午,这个面积不大的教室里坐着大约五十名学生,大家挥洒着墨汁,沉浸在“三笔字”的世界里。“这个强化训练中心会一直运行下去,相当于我一直在陪着学生们继续进步吧。”

“我作为一名老党员,虽然马上就要退休了,我也想继续散发余光,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唐开锡经常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到社区去上党课,平时也乐于参加各种防疫志愿活动。“退休不是终点,我更愿意把退休生活过成另一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在山头上,有一棵教书育人树,一棵一辈子只向一个方向生长的树。有一条路从山脚一直蜿蜒到山头,路的一旁满是荆棘和鲜花。远观,那山上,那树边,桃李万千,灿烂无比。

人物简介:唐开锡,四川绵阳人,1963年2月生,中共党员,四川师范学院政治教育本科毕业,副教授。1981年参加工作,先后从事过小学、初中、中师、中专、专科、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担任过师校和教育学院班主任、团委书记、学生处长、绵阳师院法学与社会学院教工党支部书记等职务,曾获市中师青年政治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绵阳市优秀团干部、优秀教师,绵阳师范学院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学生教学技能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四川省中小学模范班主任,全国“雷锋式”教师等称号60余个(次),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先后获校一等奖,省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国家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30余个,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主研参研横向纵向科研课题10余项,现主讲“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教学技能训练”等课程,指导和管理学生实习工作。

(来源:党委宣传部 采写:大学生通讯社 倪妍静 安佳祺)

上一条:【榜样教师】蒋溢:“蒋”心独运,师者“溢”诚
下一条:【榜样教师】万吉湘:栉风沐雨砥砺行,春华秋实满芳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