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永东(右一)和支教学生在一起
“在这里度过的每一天,都会被看见、记录、甚至铭刻,那些风、云彩、落叶,那些高的树,那些清的河,那些仍旧至真的灵魂,那些夕阳下说‘老师好,再见!’的孩子们,都在大山深处声声地呼唤,值得每一个来到这里的教育工作者,一起用热爱与初心,让光和温暖满山遍野。”
“老师好”不仅是一座山头与另一座山头的问候,不仅是山间幽谷的阵阵回响,更是无数教育工作者奔赴大山的炽热初心。任永东也是无数奔赴大山的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只一句“因为他们都叫我老师”,便让他不断踏上新的路途,践行和笃定着对教育的热爱。
“这是我等了很久的机会”
何以为希望?
一切早已在心中萌芽。任永东的大学同窗兼好友彭老师早年成立了一个志愿机构,目的是帮助那些因为家庭困难而无法上学的孩子,让他们有学可上。任永东是在2012年正式加入成为其中一员,也是在这一年,任永东和志愿机构的部分成员一起,来到了贵州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在这里,任永东确定了自己的第一个帮扶对象,这一帮就是九年。据任永东描述,他资助的那个男孩,家中有两个姐姐,爷爷瘫痪在床,父亲患有眼疾,家里的唯一劳动力只有母亲。这样的家庭情况让任永东十分震惊,当即便决定对那个男孩进行资助。任永东说“唯有帮助这个男孩,才能帮助这个家庭找到一条出路。”
从2012年到2021年,历经九年,当初那个二年级的小男孩已经成长为一个高三的少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任永东和这个男孩一起规划人生的方向,他鼓励这个男孩用自己的力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善家庭的情况。
默默付出的任永东,也在不断“寻求”机会帮助更多的人。
两年前,学校为响应国家与省教育厅号召,扶贫先扶智,助力凉山州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决定开始从学校选派前往凉山州顶岗支教的老师和学生。去年学校第三期顶岗支教的启动,让任永东终于等到了这个“圆梦支教”的机会。
学校负责的是凉山盐源县和木里藏族自治县这两个支教地点,考虑到任永东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拥有足够的教学经验,学校安排他去到了条件相对更困难、师资力量更匮乏的木里。从决定支教,到报名参加选拔,再到一次次出发,任永东没有丝毫犹豫,“这是我等了很久的机会,不讲条件,哪里需要我就往哪里去”是他的回答。
报名带队支教时,家人们对于任永东的决定是全力支持的,可当得知要去到木里这样较为偏远的地区时,家人们又不免为他的身体情况感到担忧。据任永东同事、外国语学院老师王海燕说:“任老师长期患有失眠症,年过半百的他身体情况并不是很好。”对此,任永东也坦言,他从2009年开始就患上了失眠,为了治疗失眠,去过很多医院,都见效甚微。
每一个见到任永东的人,都很难想象他已经失眠长达十多年,因为每一次见他,都会感觉到温暖;因为他的眼里有光,就像是“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写照。“一直都在失眠,倒不如趁自己还有精力、能多做一点事,就去多做一点。”任永东说到。
机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化茧成蝶的命运选择;机会对于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来说是梦寐以求的教育渴望;机会对于任永东来说是放弃原本稳定的生活,离开家人,义无反顾奔向大山的旅程,是任永东用星星之火点燃大山渴盼、传递教育的希望。在“圆梦支教”的路上,任永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党员的无私奉献、笃定着自己的教育热情!
“因为他们都叫我一声老师”
何以为老师?
拿出足够的态度,做好充足的准备。支教工作正式开始前,任永东便协调教育局和实习学校,进行支教准备。在和木里县教育局以及分布在全县各地的21个支教学校领导协调沟通取得一致意见后,任永东提前安排妥当两期159名支教学生支教学校和支教科目等相关事宜,认真精心协调和妥善处理好了学生所学专业与支教学科实际不对口、所学知识与实际教学要求两相矛盾的诸多问题,与当地学校反复协商、反复研究最终落实好了每个学校对学生的住宿和教学安排,为顺利开展扶贫支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谈起任永东,他带队的学生们都是满满的敬佩。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17级学生帅磊说:“我眼中的任老师是一位工作能力强,工作态度积极,同时也是一个认真负责的好老师。我们当初还没见面的时候,任老师就将未来我们支教的各项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安排,特别是具体工作落实到具体的人员上。”
翻山越岭,为爱而来。在支教期间,为了看望分布在各个学校的支教学生,任永东不惧路途遥远和舟车劳顿之苦,穿越在平均海拔两千米以上的高山峡谷之间。不惧山高谷深,林茂人稀,先后走访了有学生支教的每一所学校。顶岗支教的学生是一学期一换,任永东却不曾停歇。
新学期开学,学校派出了新的一批支教学生,任永东又开始了他的探访脚步。今年四月,在前往木里探访学生的途中,任永东不幸摔伤右膝关节,面对同事“腿都受伤了,之前去看过的学校就可以不用再去”的劝说,任永东坚持道:“我不是去看学校,我是要去看我的学生。”短暂休息调养后,任永东又开始了探访之旅,只不过这次的行囊里多了一样东西——拐杖。
工作上,任永东不容许自己有一点马虎。通过与每个支教学校领导的交流,以及到各个学校实地考察,任永东切实了解学生饮食、住宿和教学等各方面的情况。每到达一个支教学校,任永东不但要检查学生的听课本和作业批改情况,还要现场去听每一个学生的讲课,以此作为做学生成长记录的依据。课后他还和学生们一起探讨讲课过程中的优点和值得改进的地方,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让学生在支教中学有所思、学有所用。
除了对支教学生的关心,任永东也十分关心当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被问及缘由时,任永东只是简单地笑着说:“因为他们都叫我一声老师,所以我得担得起这一声老师。”
今年年初时,得知参加的志愿机构想要资助四川的学子,任永东当即表示木里的孩子需要帮助。利用工作之便,任永东走访了解到,木里教育的硬性脱贫工作做得是十分不错的。在九年义务教育以内的学子读书基本不用花钱,政府承担了一切的书本费、餐饮费以及住宿费等等。在木里更需要资助的是高中的学生,由于地理条件的原因,在这里基本只能靠种植土豆和玉米、梅雨时节采摘一点野山菌获得经济来源。
后来,在木里县中负责资助事务的张建国老师的帮助下,他们在这所木里唯一的高中里筛选了20位家庭情况确实困难,又品学兼优、意志坚定的同学,联系了志愿者,进行一对一的帮助。在拿到这个学期的助学金之后,任永东给这20个孩子和资助者组织了一次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座谈会。由于资助者无法到场,他们只能通过视频的方式与自己所资助的孩子隔着屏幕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让任永东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个孩子表示自己以后出了大山,也要像这些志愿者一样,把这样无私的奉献与爱传递下去。
老师,对于城市里的孩子们来说是“敬畏”;老师,对于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来说是“盼星星,盼月亮”的无限渴望;老师,对于任永东来说,不仅仅是“职务”,更是孩子们声声的呼唤,是教书育人的担当。应一声老师,承一生担当,这也让任永东更加坚定地走在教育路上。
“坚持自己的心之所向”
何以为心之所向?
从1993年进入教育行业至今,任永东已经走过了28个年头。农村出身的任永东,所学到的知识大部分都来源于老师的讲授,在他看来老师是一个非常神圣的职业,所以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从提前批,到本科,再到专科都是填的与师范相关专业。
支教以前,任永东在外国语学院担任英语教学工作,关于英语教学,他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每年带大一新生时,我都会给他们布置一个任务,让他们学会我指定的三首英文歌。”在他看来,英语虽然是语言学科,但是它毕竟是一门外语,所以在教学时保证学生的积极性是很重要的。用学唱英文歌的方法学习英语,不仅可以享受歌曲的魅力,还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学到一些语言知识。外国语学院2019级2班的石丁尹说:“任老师非常平易近人,他会根据学生特点灵活进行教育指导,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同时他也能很快记住不同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有效的学习建议。平时课下也会与我们沟通交流,从中获取他教学的成果反馈。”
从教近三十年,从故乡到他乡,每一次选择任永东都在燃烧自己的价值去点亮学生前行的路。他的学生从五湖四海来,又奔向天南地北去。任永东每年都会告诉自己的学生:“人生道路很漫长,每一步都算数,认真努力,才能够青春无悔。没有全力以赴,就没有资格说问心无愧。”
“心之所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过上好日子;“心之所向”对于大山的孩子来说,是走出大山,学成归来,建设家乡;“心之所向”对于任永东来说,是走进大山,做山区支教路上的火炬,更是从教28年,坚定不移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一直以来,任永东全心全意投身于教育事业,无数的学生在他的帮助下走上了一条平坦而宽阔的道路,奔向远方。立讲台三尺,处陋室一间,挥笔墨千盏,育桃李万千。28年默默耕耘,他不断为学生指引前程远方,为祖国创造新的生机和曙光。
人物介绍:任永东,中共党员,副教授。1993年毕业于重庆师范学院英语教育专业,1996-1999年在西南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生课程班进修学习。主要担任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英语课程与教学。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7篇。主持完成市厅级科研项目1项,参研省市级项目共计4项。1999年被评为“绵阳市先进班集体班主任”,2001年获评“绵阳市教育系统优秀教师”,2013年获评“绵阳师范学院优秀党员”,2014—2016年连续三年获评“外国语学院优秀员工”,2016年获评“绵阳师范学院优秀教师”,2018年获评“绵阳师范学院优秀党员”。
(来源:党委宣传部 采写:大学生通讯社 向敬 高玉婷 李昕 审核:彭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