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这人,太普通,没什么追求,也没什么成绩。”唐虎兵老师在多次谢绝采访,后″无奈"同意与我们聊天时总这样说。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坚守了三十年,陪伴绵阳师范学院走过了三十个春秋冬夏。
趁着年轻,努力读书
1986年,唐虎兵考入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唐虎兵说:“大学是一段纯粹、美好的时光。”回忆大学时光,课程没现在大学那么多,加之“不大懂事”感觉没什么压力,除了偶尔和朋友们出去玩玩,就是泡在图书馆读书看书。
毕业后,因为兴趣,除了专业知识,唐虎兵自学过法律,考取了律师资格证,自学过编辑出版理论与实务,自学过几年人口学、社会学。学了这么多,他还是自嘲道:“我毅力不是很强,看了几本书,了解了点东西,学得乱七八糟,结果什么都没学好。”
唐老师坦言说自己大一的时候也很迷茫,他结合自身的经历,给我们大学生提了中肯的建议:“作为大学生,要明确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然后朝着目标,趁着年轻,要多系统地多读点书,开阔视野,提高点境界。”
履职尽责,珍惜缘分
1990年毕业后,唐虎兵来到了绵阳师范学院。谈及选择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初心时,他只是笑着说:“我这人,太普通,没有什么追求,在学校工作比较适合我的性格。”这条路一走就是三十年。三十年间,唐虎兵的工作多次变更,但无论在哪一个岗位,他始终坚持“工作第一,单位优先”的原则。在唐虎兵心里,信奉认真工作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和基础。
唐虎兵介绍说,《绵阳师范学院学报》一年正刊12期,每期160页。文科8期,每期30篇左右;理科4期,每期25篇左右,每一篇稿件字数6000至10000多字不等,寒暑假也必须按时出刊。工作量是很多同类院校学报的1.5~2倍,有时还有增刊。我们的编辑很辛苦,每一篇稿件从收稿、审稿、编辑、发排、校对、定稿到印制出刊一般来说需要3~6个月,这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得静心、精心、细心和耐心,稍不注意就可能出差错。编辑出版是个细致活,也是个技术活,费眼费心费神。既要论文有较高的学术质量,也要确保论文的政治方向、内容导向和价值取向正确,还得符合编辑出版的各项国家标准。无论是文章的基本观点、逻辑结构、遣词造句还是字体字号、标点符号、错别字、参考文献、翻译、注释、数据、图表,还有出版形式的各要素都有规范要求。作为编辑部主任,唐虎兵和同事们始终牢记服务作者读者、服务学校教学科研的初心,静静地盯着电脑或拿着稿子,把每一篇文章一字一句审核、校对,老盯着密密麻麻的字,他们常常头昏眼花,但他们还是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甚至有时候做梦都在想搞审稿校稿。
他经常跟部门同事说,全世界七十多亿人,我们几个能在一起工作,是缘分;学校那么多工作,组织能让我们搞学报编辑,也是缘分,我们要珍惜这个缘分。岗位虽是组织安排的,但岗位的工作是我们自己的,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去做好。
不事张扬,低调做人
唐虎兵一直坚持把员工放在第一位,作为学报编辑部主任,他认为选(约)好稿件,编好稿件,力争办好期刊是第一位工作,服务好编辑是落脚点。他说:“只有编辑水平高了、能力强了、心情好了,才能选(约)好稿、编好稿、办好刊、服好务。”所以培训、参会编辑优先,评优评先主动放弃。平时,他也会有意加强与同事间的沟通交流,改善大家的工作环境,力争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学报编辑部陈桂芳老师和我们说:“唐主任对待工作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以身作则;对待同事亲切随和,尊重大家,有培训机会都优先让给大家。”陈老师说,唐虎兵每次审核、校对完稿件都会与同事商量修改,尽最大努力减少差错率。近年来,通过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落实“三审三校”制度,稿件总体质量得以提升,学报各项数据指标提升到历史最高水平。
学报编辑部孔明玉老师也和我们说:“唐主任工作认真严谨,对待同事温柔体贴,在工作和生活上都十分关心大家。”据孔明玉老师回忆,疫情期间,唐虎兵每天都按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从不懈怠。
唐虎兵说“作为工作人员,起码要对得起单位,对得起岗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没必要到处吹嘘自己做了多少事,有多苦有多累。”他多次谢绝了我们的采访,最后迫于“无奈”接受了“聊天”。唐虎兵就是这么一个不追名逐利,甚至有点佛系的普通人,但就是这么一个普通人在绵阳师范学院默默坚守了三十年,奉献了三十年。
工作之余,唐虎兵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履职第11届四川省人大代表期间,他深入中小学、社区、企业、农村开展调查研究,了解社情民意,传达民众心声,最终向大会独立或者参与提交了十多件议案和建议。他还积极参与捐资助学,参与希望工程捐款、爱心包裹,少数民族学生帮扶等。即使如此,唐虎兵依然保持一颗谦逊的心,总自嘲“年龄不小,遗憾不少,有不少想做的事没有做好。”
(来源:党委宣传部 采写:大学生通讯社 王倩 审核:彭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