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0日上午,学校2025年度四川世居民族传统音乐赋能文旅融合创新人才研修班开班仪式在高新校区行知音乐厅举行。
出席开班仪式的嘉宾和领导分别有: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麻国庆教授,湖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南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赵书峰教授,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一级调研员杨必树,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蒋伟教授,项目执行负责人、学校音乐与舞蹈学院赵晓娜教授。参加开班仪式还有来自全省各市州传统音乐领域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相关从业人员等组成的全体学员,学校音乐与舞蹈学院部分教师。开班仪式由学校音乐与舞蹈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王小明教授主持。
开班仪式上,蒋伟教授致辞。他感谢为研修活动提供指导的领导与专家,热烈欢迎全体参培学员。蒋伟表示,学校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结合绵阳地域文化特色,依托相关科研机构与院系优势开展文化传承创新工作,承办此次研培班是学校服务四川文旅强省建设的具体行动。他对学员提出两点希望:一是珍惜学习机会,以饱满热情和严谨态度投入培训;二是肩负民族音乐文脉传承使命,探索文旅融合创新,将所学转化为推动四川世居民族传统音乐发展的实际能力。
麻国庆教授指出,四川作为多民族聚居省份,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场域与学术沃土。他强调,非遗文化保护的核心在于传承人的培育与扶持,“传承人在,则文化在”,唯有优先保障传承人的发展,才能实现文化的有效存续。他进一步表示,正是凭借全体非遗传承人的共同坚守与努力,优秀传统文化才得以传承、发展并延续至今,在座传承人肩负着文化赓续的重要使命。他希望学员通过本次培训与交流,深入理解艺术在民族文化深层结构中的内在演变规律,同时把握不同民族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发展脉络。
赵树峰教授对非遗传承人走进高校交流表示欢迎,建议学员探索文旅赋能下的民族音乐研究,以文旅融合创新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新思路。杨必树阐述了非遗的文化价值,介绍了四川非遗研培工作的格局与成效,鼓励学员通过培训提升能力,推动传统音乐赋能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随后,项目执行负责人赵晓娜教授及参培代表学员进行交流发言。
学员代表藏族赶马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伍德芬和学员赵先芝等现场演唱了藏族《赶马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