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下午,“山川入画·视觉艺术中的东方意境”“传承与超越·中国元素的视觉表达”两场学术论坛在学校举行。美术与设计学院邀请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孙逊教授、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邓锋、《装饰》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周志及重庆科技大学设计与人文学院院长杨恩德教授作专题分享。来自北京、四川、重庆等多地美术、设计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与会,共同探讨绘画中的写生表达、中国元素融入设计等议题。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孙逊教授作专题分享
孙逊以“写生及之后”为题,从个人油画写生作品切入,系统阐述选题、情境构建、技法运用及创作理念。他指出,人物写生需关注环境与人物融合,主张将对象与真实生活情境结合表现,并注重材料语言表达;而静物写生则更显时间与耐心的重要性,需经长时间细致观察与细腻刻画,方能准确传达物体色彩关系与空间层次,实现立体对象与平面背景有机融合。随后,他通过作品与实景比对,回应油画写生“画什么”与“怎么画”的核心问题,指出当前油画写生需重点关注色彩处理与空间表达,建议学习者从空间维度观察,增强画面厚度与丰富性,他鼓励艺术家在写生时,在技法基础上融入对日常生活、人物与空间的持续观察思考。

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邓锋作专题分享
邓锋围绕“写生与20 世纪中国画”展开分享,从《说文解字》中“写生”含义切入,阐释中国传统对写生的独特理解,指出其兼具造型摹写与写意精神表达的特征,中国画师古人与师造化并重,而师造化需借写生实现创造变化,传递对生命自然的体悟。他通过分析黄宾虹写生稿与创作,他解读了其虚实相生的理念及太极笔法的运用,揭示黄宾虹如何以回环往复的勾勒贯通笔墨理法与自然机理;又以傅抱石“游、悟、记、写”四法为例,阐述如何通过漫游观察、内心感悟、形神记录到笔墨表现,最终完成自然景致向意境表达的转换。最后,邓锋举例李可染、潘天寿,提出“为什么写生”与“写生为什么”的思考,指出过度依赖写生易束缚画家、致其“胸无丘壑”,影响造境能力与情感投入,削弱作品感染力,并深入探析“实对之景如何转化为胸中丘壑”“写生如何处理客体与主体关系”。

《装饰》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周志作专题分享
周志以其丰富的编辑经验与深厚的设计学研究背景,围绕中国设计的定义、研究方法与文化内涵等内容展开探讨。他着重指出了在中国设计领域中设计与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以及通过设计理解、传承并创新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他阐述了设计不仅是物质创造的过程,更是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体现,进而分析了设计在塑造文化认同、促进文化交流和推动文化创新中的关键作用。他梳理了设计在当代视域下的动词与名词属性,以及对中国文化日常性、结构性、差异性和动态性的深入分析对于研究中国设计的必要性。最后,他还通过不同的案例,解读了设计师在这一进程中的核心角色,呼吁设计界加强对文化研究的重视,以促进设计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推动中国设计的发展与创新。

重庆科技大学设计与人文学院院长杨恩德教授作专题分享
杨恩德始终积极推动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在论坛中,他针对人工智能与设计结合的方面展开分享。作为一线高校教师,他详细分享了自己在设计学科中的实践经历与相关思考,以及在教学与实践中面临的挑战和解决策略。他通过丰富的实践案例分析,强调设计需时刻关注国家、社会和地方的需求,紧密联系文化传承,确保设计方向的正确性,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他也分析了设计学科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强调设计需注重创新思维与跨学科合作,并倡导推动设计在乡村振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美术与设计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高水平、多维度的对话平台。四位主讲嘉宾从油画写生、中国画传统、设计文化内涵到人工智能应用等方面,为与会者呈现了多元且深刻的学术视角,有利于推动文化传承、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激发本土艺术创作与设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