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草溪河畔的秋风捎来青春的讯息。9月14—15日,心理与社会学院迎来176名怀揣梦想的新生。他们跨越山海而来,在师长的期许与同窗的陪伴中,开启人生新篇章。这场以“心”为 名的相遇,不仅是一场迎新的仪式,更是一场关于成长与共情的温暖对话。

为确保迎新工作如春风化雨般浸润人心,学院提前布局、精细筹备。9月13日晚,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组织迎新培训会,从流程设计到应急预案,从志愿者分工到物资调配,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对新生初体验的重视。新生报到日,学院领导班子率先抵达迎新现场,统筹调度之余,更俯身倾听新生与家长的心声。众多专业课老师也来到迎新现场,投入到迎新活动。一句“欢迎加入心社学院”,消解了新生及家长初来乍到的忐忑;一声“辛苦了”,让志愿者与工作人员倍感温暖。信息采集、秩序引导、物资发放……各环节如齿轮般紧密咬合,高效运转中尽显人文关怀。
下午2点,在学院303会议室里,一场关于“成长”的对话悄然展开。学院领导、辅导员与二十余名家长围坐一堂,从专业培养到学业规划,从教育管理到家校协作,话题如溪流般自然流淌。一位家长感慨:“原本担心孩子独自远行,但看到学院如此用心,我们放心了。”这场座谈会不仅搭建了信任的桥梁,更让“教育是共同的事业”这一理念深入人心。
9月16日,学院精心筹备的新生见面会在厚德楼温情启幕。老生代表学姐以幽默的脱口秀分享大学生活趣事,瞬间拉近距离;专业教师用生动的案例解析专业使命,点燃新生专业热情。学长学姐们的热情相待感染着每一位新生,一位新生说道:“这里让我相信,未来的四年不会孤单。”这场见面会不仅是一次破冰之旅,更让“心社人”的身份认同在欢笑与思考中悄然生根。
傍晚,学院领导、辅导员与团学干部一起走进新生寝室,灯光下的笑谈驱散了初入校园的陌生感。“吃得惯吗?”“睡得好吗?”简短的问候里,藏着对“萌新”们最真切的牵挂。当得知有同学因想家而低落时,辅导员轻轻拍肩:“这里就是你的第二个家,我们都在。”这样的场景,在十余间寝室里温暖重现,让“心社院”三个字,从标识变为心底的归属。
第二天的晨光洒满操场,学校组织的开学典礼庄重启幕,校长温柔寄语:“愿你以校为家,在书香里扎根,在荣光中成长,把爱校情揉进每一步前行,让青春与母校同辉。”新生立下求学誓言,掌声阵阵里,新学期的序章满是力量。随着开学典礼落下帷幕,校园迅速转入系列育人课堂,开学第一课,行为养成教育以细节规范日常,安全稳定教育用案例筑牢防线,法制宣传教育凭讲解明晰边界,三项教育层层递进,为新生成长筑牢坚实根基。
晨光再临校园时,新生们的成长之旅已翻开新的篇章。大家有序走进心理健康中心,在温馨的空间里了解情绪调节技巧,沉浸式体验心理支持服务,心底的迷茫悄然消散。
学院精心组织新生规章制度讲解会,由书记陈奕与米雪霞老师共同主讲。会上,米雪霞老师聚焦学业核心环节,详细解读选课流程、学分认定标准、课程考核要求等内容,帮助新生快速掌握学业规划关键要点;陈奕从日常管理规范、奖惩制度、校园行为准则等方面展开说明,引导新生树立规则意识,为大学学业生活筑牢基础。
为帮助新生尽快了解学科专业,学院开展专题专业教育活动。心理学专业教师围绕学科体系、研究方向、就业前景等内容进行讲解,结合案例展现心理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则聚焦专业特色、实践要求与行业发展趋势,介绍专业在社会服务、社区建设等领域的重要作用。通过分专业讲解与互动答疑,新生对所学专业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为后续专业学习明确方向。
学院邀请退休教师及多位优秀校友分别为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新生开展线上校友论坛。心理学专业校友结合自身考研深造与行业从业经历,分享专业学习方法与职业规划技巧;社会工作专业校友则以一线服务案例为切入点,讲述专业实践中的收获与感悟,鼓励新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校友们的经验分享为新生提供了鲜活的成长参考,助力其更好地规划大学生涯。
除学业与专业指导外,学院还统筹开展多项适应性活动:组织心理适应讲座,帮助新生调节入学心理状态,快速融入集体生活;举办安全教育专题培训,围绕校园安全、财产安全、网络安全等内容进行重点讲解,提升新生安全防范意识;安排学长学姐分享会,通过同辈视角传递学习生活经验与校园资源使用技巧;同时开展院情介绍活动,让新生全面了解学院的发展历程、师资力量与平台资源,增强对学院的归属感。
此次入学教育系列活动覆盖新生入学适应的多个关键维度,既有规章制度的系统讲解,也有专业发展的深度引导,更有成长适应的暖心支持。未来,心理与社会学院将持续关注新生成长需求,为2025级学子提供全方位的培养与服务,他们将在这里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而学院也将以专业与温情为笔,与新生共绘一幅关于成长、关于爱、关于未来的画卷。愿每一位学子都能在此找到热爱,奔赴山海,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