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分类

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大思政课”活动

作者:石青 杨凤   图:马景飒    审核:韩晓娟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智谦  阅读次数:发布日期:2025年05月13日【打印】

马景飒 审核 韩晓娟

5月12日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当天,马克思主义学院于厚德楼247教室举办“大思政课”主题活动。活动邀请绵阳市抗震救灾精神宣讲团成员杨孟昀、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敬从军,以及202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王益欣(即将就职绵阳飞行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担任主讲。全校12个学院200余名大一学子及思政课教师参加活动。

在主题讲座环节,杨孟昀从科学内涵、时代价值、传承路径三个维度解析抗震救灾精神,结合影像资料与详实数据重现汶川地震救援场景,重点阐释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核心要义,并通过医护人员逆行救援、部队官兵打通“生命线”等典型案例,具象化展现精神力量。

地震亲历者王益欣以“因为有爱,勇毅前行”为题,讲述从震区获救到投身教育的心路历程。“曾被无数双手从黑暗中拽出,如今也想成为照亮他人的光”,她结合自身成长为思政教师的经历,勉励青年学子在困境中淬炼“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

敬从军从理论维度剖析抗震救灾精神的生成逻辑,指出这一精神不仅是中国精神谱系的璀璨明珠,更是滋养文化自信的深厚源泉。他强调青年学生要将“明理、增信、崇德、力行”转化为行动自觉,在实践中践行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本次“大思政课”创新教学形式,通过“校外专家-思政课教师-在校学生”协同授课模式构建多维学习场景。宣讲团成员的理论阐释、思政教师的学理剖析与学生代表的亲历叙事相互印证,形成历史情境再现与当代价值转化的教学闭环。活动结束后,学生代表表示要将抗震救灾精神内化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实际行动,在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中践行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上一条:四川省苍溪县职业高级中学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开班典礼举行
下一条:教育学院深入实践基地开展人才培养需求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