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信息工程学院组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开展主题为“数织红色梦想,智绘未来篇章”实践活动。本次活动由辅导员陈岚带队前往北川地震遗址、两弹城、王右木纪念馆开展理论宣讲、党史学习、读书分享等志愿服务和实践调研活动。
北川地震遗址之行
——感悟伟大抗震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当代青年感悟伟大抗震精神,明白在灾难面前生命的可贵,7月10日,实践团队走进老北川县城遗址,同学们的心情沉重而悲痛。在遇难同胞的缅怀地,同学们为遇难同胞默哀,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宝贵。我们从灾难中汲取教训,努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同学们来到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随着讲解员的讲解,同学们了解了抗震救灾、家园重建的可歌可泣的过程。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不仅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哀思,更是传承和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重要载体。纪念馆通过实物、图片、复原场景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了抗震救灾的艰难过程和伟大胜利。

最后,同学们在纪念馆前合影留念。同学们纷纷表示,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自觉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展现信工学子的青春活力,砥砺前行,不负韶华。

两弹城实践学习之旅
——探索辉煌历程,传承红色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励一代又一代全国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强大动力。7月11日,实践团队前往绵阳两弹城学习。实践学习从参观大礼堂开始,这座保存完好的建筑曾是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召开会议和举办文艺活动的场所,在这里仿佛能看到当年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在这里凝聚共识,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贡献智慧和力量。随后,同学们走进战备防空洞遗址,这里是为保护器材设备、科研人员和重要资料而修建。工作人员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复原当时科研人员艰苦的工作环境,大家深刻感受到科研人员坚持科研的毅力和决心。
随后,团队前往邓稼先旧居和王淦昌旧居。同学们近距离参观了科学家们的生活环境。简陋的屋子、简单的家具,却住着一个个了不起的人物。他们的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华民族前行的道路。

两弹历程馆是此次实践学习的重要部分。同学们在这里通过观看实物、模型、影像资料等方式,见证了中国研制两弹的不凡历程和辉煌成果。每个人仿佛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亲眼见证科学家们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他们的智慧、勇气和无私奉献,让我们深受感动和鼓舞。此外,同学们还参观了情报中心、办公大楼、将军楼等地,进一步了解了“两弹一星”工程的背景和历史,见证了科学家们的辛勤付出和卓越成就。随后,同学们在两弹城入口和两弹城博物馆前合影留念。

此次绵阳两弹城实践学习之旅,让同学们深刻领悟“两弹一星”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不仅是科学家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写照,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精神象征。

在未来的日子里,同学们将把在绵阳两弹城所学到的知识和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同学们都将秉持“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不断追求卓越、勇攀高峰。
王右木纪念馆学习之旅
——敬仰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7月12日,同学们前往王右木纪念馆学习。纪念馆内,王右木先生的雕像庄严而肃穆。陈列室中,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生动的实物展品,展示了王右木先生留学日本、任教成都、创建组织等生平事迹。他领导四川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人声》报、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思想等革命活动,让同学们深感震撼和敬佩。

在参观过程中,讲解员详细介绍了王右木先生不畏强权、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他的一生都在为劳苦大众谋取均等幸福、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不仅为四川乃至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随后,实践团队在马克思读书会现场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一起分享学习心得体会。

青春恰似火,正逢扬帆时。信工学子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心学习和传承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在新征程中贡献青年力量,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信息工程学院 审核:梁建华 编辑:张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