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脱贫攻坚任务重,慰问演出情谊浓;感恩奋进新时代,携手共圆小康梦。5月28日,学校走进壤塘文艺助力脱贫攻坚慰问演出《赞歌致敬新时代》首演在阿坝州壤塘县体育馆举行。阿坝州副州长、壤塘县委书记严华,壤塘县四大班子和县级各部门干部职工,学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琪,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寒,县寄宿制小学全体师生及壤塘各族群众1500余人一起观看演出,共同吹响脱贫攻坚新的奋进号角,用最喜悦、最欢快的方式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演出当晚,壤塘县体育馆灯光璀璨、人头攒动,气氛热烈,壤塘当地群众早早就闻讯赶来,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开场舞《鼓舞盛世》拉开了演出序幕,随后,我校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师生为观众带来了《再唱山歌给党听》《祝福祖国》《最美的歌唱给妈妈》《富强之路》《吉祥谣》《天籁之爱》等歌曲,表达了对党、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爱恋;《新赛马》《北京有个金太阳》《牧民新歌》《草原酒歌》《卷珠帘》《相依唯梦》《祈愿》《卓玛》《悬天净土.壤巴拉》等器乐、舞蹈和歌曲,讴歌了广大壤巴拉儿女和驻壤扶贫干部在壤塘这片热土上勤劳奉献和昂扬奋进的蓬勃画卷;《天边》《格桑梅朵》《花.花儿》《改变自己》《阳光路上》……一段段精湛的表演,再现了富民强国的光辉足迹,抒发了壤塘各族人民对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深深的感激与永恒的敬意”。演出在歌伴舞《我们的新时代》中落下帷幕,深切地展现了壤塘各族人民乘风破浪再扬帆、感恩奋进新时代、携手共圆小康梦的光明前景。

整场晚会综合运用音乐、舞蹈、器乐、情景表演等舞台手段,生动再现了精准扶贫以来净土圣境阿坝壤塘的山河巨变,形象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向着复兴梦想接续奋斗的壮阔征程,充分表达了壤塘儿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心和信心。整场演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动情的歌声真挚而淳朴,完美的表演持续点燃场内氛围,引发全场观众的共鸣,掌声、欢呼声、呐喊声此起彼伏、响彻全场。壤塘县委、县政府的负责同志表示,本次慰问演出在壤塘县引起了轰动,这是一场奉献的演出、一次诚心的展示,一场文化的盛宴、一次文明的交流,更是一场民族的交融、一次情感的升华,充分体现了绵阳师范学院对藏区干部群众的深情厚谊,展示了真心帮扶的无私精神,更展现了我校师生精湛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团队风采。

出席观看演出的还有:壤塘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木滚,县委副书记李连升、周波,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唐志强,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监察委主任肖开清,县委常委、副县长、绵阳援建壤塘前线指挥部指挥长邹大世,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委办主任王东,县政协副主席班玛灯、彭杰,绵阳援建壤塘前线指挥部扶贫干部、绵阳市404医院、藏洼寺管委会、壤塘林业局负责同志,我校保卫处、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负责同志等。

据悉,本次慰问演出由我校和中共壤塘县委、壤塘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壤塘县委宣传部、绵阳援建壤塘前线指挥部、壤塘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壤塘县扶贫开发局及学校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共同承办。5月29—30日,慰问演出团还在壤塘县茸木达乡中心校、蒲西乡上寨伊里中小学举行了两场巡回慰问演出,为扶贫对象和壤塘各族群众送上了精彩纷呈的文化大餐,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社会反响强烈,壤塘各族干部群众欢欣鼓舞,倍感振奋。
万众一心,攻坚克难,共建美丽新家园;迎难而上,勇于担当,描绘小康新蓝图。近年来,我校积极响应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战略,坚持发挥自身科研、文化等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定点帮扶壤塘,通过教育、智力、文化等扶贫,助力壤塘在脱贫攻坚中发展文化,在文化发展中加速脱贫进程,有效促进了壤塘人民从文化中找到了自信自强自立,找到了脱贫致富有效门路。对此,壤塘人民充满感激,永远铭记和感恩。
部分参演师生感言
梁珊(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声乐教师)
当路在脚下,我们走得云淡风清;再回首,终觉一路艰辛。壤塘——大山深处的风马藏地,她略显闭塞和贫瘠,却格外神秘和美丽。
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师生一行30人,沿着岷江一路向西,我们带着春风,去给孩子们播种憧憬和向往。谁会想到,回馈给我们的是那么的淳朴和热烈!在壤塘县体育馆,茸木达乡中心校、蒲西乡上寨伊里中小学的三场慰问演出,孩子们热情的掌声,惊喜的眼神,灿烂的笑脸,让我真真切切地明白了演员的意义就在于此——不是聚光灯、不是赞美词,而是与观众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相逢。我们以为是来文艺助力扶贫,却意外收获了精神的升华和洗礼!
遥远的路程磨不灭我们的热情,高原的艰苦更是激发我们的动力。演出过程中,一次次的亲密互动,一次次的真情流露,都让我们难以忘怀。付出亦是成长,苦累也是快乐,愿我们都铭记这次不平凡的经历,它终将成为我们人生画卷中最闪亮的一笔!
仁增旺姆(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二胡教师)
心之向往,身体力行,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党员教师,自己内心一直有一个情结,就是有朝一日能为藏区的同胞尽一份微薄之力,而为期五天的赴壤塘慰问演出,终于圆了我的梦。
当走进壤塘最偏远的乡村学校,能感受到什么?至少我们能将自己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告诉身边的每一个人,关注贫困,关注教育、关注儿童、关注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也许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里,同时也时刻提醒我们应更加珍惜当下,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我要为我们的学校和我的学院点赞,为我们优秀的团队点赞,领导们勤于履职,带领全体参演师生克服各种困难,全身心的投入慰问演出。而我们的学生也是非常给力,没有一人叫苦叫累,保质保量且出彩的完成了任务,让我深刻感受到这是一次崇高且十分有意义的活动!
周宁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竹笛教师)
参加这次脱贫攻坚慰问演出活动,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教师,我内心是复杂的——出发前的期待,到达后的沉重与欣慰,回程后的思绪万千。
期待。壤塘这个词,经常听到,我校精准扶贫的县城。一直想亲眼看看这是一个有多么贫困的地方,学校先后派出了几名驻村扶贫干部和几批优秀大学生支教。只能是从这些扶贫干部和支教大学生的工作笔记和图片中感受那里的艰辛和贫苦。所以,参加慰问演出,我是带着期待的心情出发的,这次自己能亲赴壤塘,为脱贫攻坚战献一份微薄之力。
沉重。经过15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目的地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下车后扑面而来的是小县城里弥漫着的宁静与纯朴,没有大都市的喧闹纷扰。这几天的行程我们去了很多农村小学,看到他们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的艰苦,教育资源的极度缺乏。
欣慰。我们慰问演出团队继承和发扬了“缺氧不缺志,艰苦不怕苦”的精神,顺利完成了慰问演出,这是欣慰之一。其二,这几天我们接触了壤塘的中小学生,他们的淳朴,对知识的渴望,以及表现出来的素养,让我感受到了他们一定能走出大山,今后回到自己家乡,建设自己的家乡。令我最为感动的是,在我们演出完后,小朋友们都不由自主的把看台上的垃圾一一收拾,并且有序退场,表现出来的素质令我感到非常的欣慰,扶贫工作不只是物质上的扶贫,思想意识上的扶贫更为重要,我们看到了壤塘的未来、壤塘的希望。
思绪万千。回程后我的心情是复杂的,对这一片土地和一方百姓有些不舍,但又觉得自己真正能做的太少。学校的驻村扶贫干部连续几年在这里做壤塘人、说壤塘话、干壤塘事、为助力壤塘打赢脱贫攻坚战而砥砺前行。对于我们普通的一线教师,能做的只是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能给精准扶贫家庭带去的最大资助也就是“教育扶贫”。
扎西江措(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舞蹈教师)
科学、哲学、佛学、人学。历史的车轮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浓重的痕迹,人文艺术塑造了这片土地上的文化气质,带有厚重的文化。作为耕耘者书写一首写满了汗水、泪水、笑声的交响,雄浑于藏族高原上。可以很大,大到成为一部鸿篇巨制。但是,它似乎也可以很小,小到一个鼓、一个铃、一个人……
“是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佛学”,佛学的尽头何尝又不是“人学”。“人是第一重要智者”,作为一名舞蹈艺术爱好者,能成为此次扶贫慰问演出团队的一员,我是幸运的、开心的、幸福的。我没有多么高尚,而是我强烈地感受到先哲们的精神在鞭策着我、感召着我……
书就是“素履”,就是一苇,虽朴素,虽单薄,却能帮助我们追逐梦想,乘风远航。壤塘的孩子们,要走出大山,一定要去外面的世界看看,看看山那边的样子。当下好好学习,让家乡都以你们为骄傲,成为国家的栋梁。世界人民需要你们………
李琳(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2016级舞蹈表演专业学生)
很幸运能参加学校组织的赴壤塘慰问演出,起初只是带着一份平常心去参加演出。壤塘体育馆的首演,就让我强烈感受到了藏家儿女们的热情。第二场在茸木达小学的演出,是最让我感动的一场——当走进茸木达乡时,确实挺震惊的,房子大多是泥土堆成的,整个乡只有一个很小的小卖部,这让生活在大城市的我内心有了丝丝感慨。最让我感动的是茸木达小学的孩子们,当我们走进学校时,她们已经在操场上迎接我们,脸上全透露着纯真可爱,一边鼓掌一边叫老师好,我从未如此喜欢过小孩子,她们和城市里的孩子真的不一样,这场演出更让我意识到此行的目的不仅仅只是唱歌跳舞这么简单,我们是带给她们一种精神和意念,这种精神和意念支撑着她们发奋读书走出大山。是真的亲身体会到了大山里的孩子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和幻想,希望我们的演出能带给她们更大的动力和鼓励。我们不能选择生活环境,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我相信她们都能走出大山,实现梦想。
在回城的路上,我们的车轮被石头卡住,无法继续前行,路旁的藏族老乡热情帮忙,以及从附近赶来帮忙的校友,他们在露天冒着雨为我们清理石头,感动的同时,更让我重新认识了藏家儿女,她们朴实,热情,淳朴,她们的心就像藏区的雪山一样纯净。这次慰问演出受益匪浅,所见所闻都是我毕生珍贵的回忆,如果我们的演出能对藏区小孩有所鼓励,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尽管其中我们很多人有着高原反应,但我也愿意为她们再演一场,这次活动不仅带给了她们希望,同时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三十余名师生、五天行程,幸运、幸福、人生最珍贵的回忆。
许佳扬(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2016级舞蹈表演专业学生)
不虚此行!是我在回想起这次壤塘扶贫慰问演出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词汇。这次的壤塘之行,让我有了人生中很多的第一次体验,第一次在高原上跳舞,第一次一天连续坐了15个小时的车,第一次跳舞跳到胃痉挛呕吐,第一次早上10点演出,第一次见到了很多高原上的小朋友……
我们的演出在壤塘很轰动,或许对于我们来说不过就是一支舞一首歌,但是在这里、在壤塘,我们就是孩子们的榜样,我们让他们喜爱、让他们崇拜,我们永远想象不到平常的一支舞一首歌带给他们的冲击和力量有多大。我希望如此,我希望看完我们演出的每一个小朋友都能在心中埋下一颗种子,希望他们每个人总有一天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就如同他们教室里的那句标语“不是因为有了梦想而努力,而是因为努力才能实现梦想”。
五天,经历了很多很多,收获也很多很多,就像带队老师说的一样,我们就算再到这里也不会以这种形式了,我们就算再来都属于个人行为,而不是代表绵阳师范学院,代表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自豪感与荣誉感。这五天对于我来说,又是人生中的一次成长,我的心灵在这个美丽又圣神的地方受到了洗礼,这五天会是我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次经历,我会记得孩子们脸上的笑容,记得司机师傅和带团老师的辛苦付出,记得这里随处可见的经幡,记得一路上的转经筒与佛塔,记得漫山遍野的牛羊,记得这里的蓝天白云,记得我们每天用餐时经过的那条路,记得在翻山越岭时所有老师和男同学冒雨垫路,记得我们在海拔3920米的尕卡岭看到的美景,记得我们的每一场演出,记得每一个同学每一位老师的付出,记得这个充满了爱与力量彩色的世界——壤塘。
张思旗(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2017级音乐学专业学生)
二十年来第一次上高原,感慨于空气清新,景色优美,却不曾想最让我感动的会是那里的孩子,或许他们不怎么整洁,但是他们的眼神中透露着的是对于这个“世界”的渴望,孩子们对于我们演出的积极回应,使我感动,可想到发展教育对于他们是多么的重要,回程的路上总在想,我们能做到什么,能做好什么,能帮到他们什么……。很感激我能参加这次活动,这将是我一生都无法忘记的一次经历,感谢母校、感谢老师!
王也可(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2018级音乐学专业学生)
有的人,这一辈子,可能就见一次,但他们留给我的东西,却可以让我用一辈子去慢慢回忆。这次壤塘之行,感触很深,经历了很多很感动的事,明白了也懂得了有的人不需要怎么浇灌就能过好自己的一生,而对于有些人来说,能健康生活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记得那天和学院领导去探望贫困户的时候,那位不会说汉话的藏族女孩儿望着我们茫然害怕、不知所措的眼神,那位因为女儿得了胞虫病但又无法医治的叔叔口中的无奈。我很难过,我本来想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的好,但又觉得他们可能不太在乎外面世界有多好,只是希望自己的那个小世界能够安稳。但就仅如此,都是个未知数……我还记得,去村小的时候,那些小朋友看着我拿那么大一个相机,都跑过来看,我给他们拍了照,他们都很害羞,并不像城里小孩子那种与生俱来的自信,他们好像总是小心翼翼的,看我、靠近我、跟我说话,我能感受到,他们想要知道更多,但我只能告诉他们,要好好学习,要走出这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这一路上,悲喜交织,我很感激自己的幸运,没有疾病没有贫穷,没有那些大山阻挡我。我希望我能一直这样热爱生活,我更希望那些生活在大山里的人们,他们能平安健康幸福,希望每一个小孩子在未来的某一天都可以走出来看世界。感谢所有的相遇和经历。加油!
(来源: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 文:侯波 图:王也可 审核:王小明 编辑:邵阿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