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创新衔接,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全学段落地,10月14日,学校人工智能学院分别与绵阳南山中学双语学校、绵阳高新区火炬第四小学达成合作,授予两校“人工智能教育基地” 牌匾。人工智能学院院长王甫一行赴两校考察交流,正式开启协同育人新征程。
上午,团队首站抵达绵阳南山中学双语学校,在该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李耿陪同下,实地参观科创实验室、课程实践中心,深入了解学校小学至高中一体化培养体系。座谈会上,李耿提到,学校以教师赋能为核心,已构建20余门项目课程体系,师生科创竞赛成绩突出。此次合作双方将聚焦人工智能课程开发、课题联合申报等方面,共同探索数字时代教师发展新路径。
授牌仪式上,王甫强调,教育基地不仅是一个称号,更是校校联动的连接点、实践创新的实验室与人才培养的孵化器,此次授牌及相关合作承诺也是科技强国战略深入实施的生动体现。他表示,期待双方在师资联动、课程衔接、平台共享等方面深化合作,将前沿学术思想与扎实教育实践相结合,共同探索培养具备科学家精神、工程师思维及未来社会担当的创新型人才的有效路径。


下午,团队转至绵阳高新区火炬第四小学。校长范刚围绕合作协议,详细介绍了未来规划将聚焦三大方向,一是协同开发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与教学资源,让优质内容适配小学课堂;二是联合申报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与课题,以科研破解教学难题;三是构建师生实习实践与观摩研修基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赋能。
针对小学阶段人工智能教育特点,王甫作专题讲话。他指出,小学是人工智能教育启蒙关键期,核心是激发学生兴趣、培育科学思维,教师专业能力直接影响教育成效;后续将依托该基地,通过定制化工作坊、常态化培训等形式,为火炬四小教师提供AI通识普及、编程思维训练、教学案例开发等支持,助力教师突破技术壁垒、掌握适配教学方法,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在小学课堂落地见效。
此次基地授牌活动,既是学校人工智能学院践行社会服务职能、落实校校合作协议的重要举措,也为学校承办的“广元市 2025年数字技术应用指导能力提升培训”项目提供优质实践参考,培训团队亦到场参与学习交流。通过覆盖小学至高中的合作布局与跨市培训联动,学校将持续发挥学科与师资优势,为区域教育现代化与数字技术应用贡献绵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