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分类

校园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智汇校企,醇创未来”绵阳酒业产学研协同行动启幕:构建产业升级新生态

作者:解红霞   来源:生物与制药学院(现代农学院)
编辑:张杰  阅读次数: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7日【打印】

审核

7月16日,“智汇校企,醇创未来”绵阳酒业产学研协同行动启动仪式在学校高新校区举行。本次活动由生物与制药学院与绵阳市食品产业协会酒业分会联合主办,汇聚了政府部门、高校、行业协会及企业代表共百余位嘉宾。绵阳市经信局轻纺食品科长钱利丹,学校科技处副处长陈桂权、对外合作处副处长李彦平、生物与制药学院党委书记姜立春、院长田徽等,以及绵阳市食品产业协会秘书长郑树明、专家委员会主任敬采云、副秘书长陈林,酒业分会理事长张明润、专家组长李俊刚等协会代表,还有来自全市近20家酒业会员单位的技术骨干参加启动仪式。活动通过成果推介、需求对接和项目落地宣讲等环节,搭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为促进绵阳酒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动能。

本次协同行动围绕“技术协同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平台共建共享”三大方向,着力解决绵阳白酒产业面临的“产区标准缺失、风味解析薄弱、专业人才短缺”等共性难题。田徽指出,此次行动旨在构建“高校科研+企业需求+协会纽带”的三方联动机制,实现“技术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

在开幕式上,李彦平代表校方致欢迎辞。他系统介绍了学校在酿酒工程、微生物发酵等领域的科研积累与人才培养成果,着重强调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对促进地方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作用。张明润在发言中深入剖析了当前绵阳酒业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特别指出建立校企长效合作机制的重要性。他将本次活动定位为绵阳酒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号召与会各方深化合作,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瓶颈。

在科研成果转化环节,绵阳师范学院专家团队展示了多项创新成果。姜立春教授团队研发的窖泥微生物调控技术可显著提升酒体品质和风味稳定性;赵秋月副教授开发的“酒糟—菌菇”生态循环模式使酿酒废料附加值提升300%;甘潇副教授团队构建的“白酒风味轮”系统为酒体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在随后的校企座谈会上,丰谷酒业、江油李白故里酒厂等企业代表与高校专家就“窖泥老化修复”“低度白酒浑浊控制”等技术难题展开深入交流,双方在联合申报科技项目、共享实验室设备、实习基地共建与订单班等方面达成多项合作意向。

李俊刚教授发布《校企共建绵阳白酒产业标准体系实施方案》。该方案创新性地构建了“三位一体”协同机制:高校科研团队将主导《绵阳市白酒风味物质检测标准》等6项核心标准的研发制定;酒企负责提供生产数据支持并参与标准验证;行业协会则发挥桥梁作用,推动标准在绵阳30余家酒企中的试点应用。在随后的实地考察中,与会代表参观了学院的气液相检测中心、酿造中心和GMP车间等科研平台,直观感受学院科研实力与技术转化能力。

郑树明表示,将建立“月度对接+季度评估+年度总结”的长效机制,确保产学研合作持续深化。钱利丹对活动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希望高校科研成果能更好转化为产业竞争力。此次行动通过“技术—标准—人才”三维联动,为绵阳酒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推动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新生态。

上一条:学校开展高温“送清凉”慰问活动
下一条:我校学子在2025年“南方测绘杯”四川省第十届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中斩获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