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至30日,由四川省地理学会科普研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学校地理与环境学院(原资源环境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科普教育平台(简称“科普苔”)承办的以“科普研学助力地理学科创新发展”为主题的四川省地理学会科普研学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交流会(暨研学旅行设计大赛)在我校举行。本次会议汇聚了来自全省高等院校、教科院所、中小学、博物馆及政府部门的200余名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及学生代表,通过主题报告、分会场研讨、研学旅行设计大赛等形式,共商地理科普研学发展大计。

开幕式:高屋建瓴,共启新篇
3月29日上午,开幕式在学校厚德楼246报告厅举行。我校地理与环境学院院长陈浩教授主持,四川省地理学会副秘书长胡颖、绵阳师范学院科技处处长韩黎教授分别致辞,强调科普研学对地理学科创新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绵阳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何勇出席会议开幕式。开幕式后,全体与会者合影留念,记录这一学术盛事。
主会场报告:前沿视角,多维碰撞
主会场特邀7位专家作专题报告。韩加强(四川省教科院)提出中小学研学课程设计应注重“学科融合与实践导向”,强调研学课程应打破学科壁垒,注重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谌建民(绵阳市教科所)构建“中学生地理实践力动态监测体系”,强调评价机制对素养提升的推动作用。黄艳(5·12汶川地震纪念馆)以场馆资源为例,探讨“灾难教育+科技赋能”的科普新模式。程武学(四川师范大学)呼吁通过“天地协同”研学活动深化地理科学认知。乔恒忠(乐山师范学院)解析峨眉山—乐山大佛的地球科学科普研学价值。蒋溢(绵阳师范学院)系统阐述了地理研学活动的三维设计框架,建立包含知识掌握、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等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林孝先(绵阳师范学院)分享“科普苔”团队在高校科普志愿者组织化建设中的实践经验。
报告内容涵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服务等多领域,为地理科普研学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范本。

分会场研讨:师生联动,成果丰硕
下午的分会场活动分为教师组与学生组。
教师分会场:13位高校研究者与中学一线教师围绕跨学科科普研学、资源开发、项目式学习等主题展开交流。泸县四中付顶斌老师提出“项目式思维驱动研学实践”,绵阳中学英才学校陈堂会探讨家校社协同研学策略,引发热烈讨论。
学生分会场:12组学生代表展示创新科普研学案例。西南大学赵睿茜、四川师范大学叶以然、绵阳师范学院“科普苔”团队、绵阳中学英才学校初中生团队的案例彰显了当代青年的创新与担当。其中初中生研学实践与报告分享,成为学生分会场焦点,彰显了四川省新高考背景下地理学科的育人成果与意义。

研学旅行设计大赛:以赛促学,知行合一
会前举办的研学旅行设计大赛成为亮点。28日,29支参赛队伍赴北川老县城遗址实地考察,围绕地震、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等主题完成方案设计。教师组与学生组分别进行答辩,评委组从方案的主题契合度、完整性、可行性、教育学、创新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最终评选出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及优秀奖若干。

闭幕式:总结展望,砥砺前行
闭幕式上,总结了会议交流成果,强调了“政产学研用”协同的重要性,并为优秀论文及研学旅行设计大赛获奖者颁奖。

协办单位助力,共筑科普生态
本次会议得到四川世界遗产普及基地、四川民间文化普及基地、谌建民名师工作室、付顶斌名师工作室的协办支持,凸显了多方协作在科普教育中的关键作用。

此次交流会为四川省地理科普研学事业搭建了高水平交流平台,通过学术与实践的双向融合,为地理学科创新注入了新动能。未来,四川省地理学会科普研学专业委员会将继续深化合作,绵阳师范学院将持续地理学科改革创新,推动青少年儿童科学素质提升,助力教育强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