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下午,四川省天府青城计划教育领军人才、国家首批一流课程负责人、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负责人王杨教授为学校教师做“高校教师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主题分享会,围绕“高校”和“教学”两个关键词,以自身为例畅谈普通老师成长过程中对于教学和教学成果的体会和感悟。

王杨谈到,高校最根本的任务是人才培养。培养人才一方面是培养自己,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作为高校教师,培养自己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在谈及如何培养自己,如何提升教学能力时,王杨提出,“用研究的目光审视教学”。即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根据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寻找新问题,再寻找并使用新理念建设教学新内容,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围绕新方案的实施建立新评价(指标),最后将形成的新成效进行推广应用。
王杨用自己参加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并获得正高组一等奖第一名,以及两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的亲身经历,指导教师从研究竞赛通知内容开始,如何“用研究的目光审视教学”,条分缕析,干货满满。作为绵阳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她也对参会教师提出了殷切期望:希望各学科各专业教师都要勇于培养站在人工智能肩膀上的新人才,敢于尝试做别人还没做过的创新性的教学改革,最终实现“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希望参加教学竞赛的教师不要局限于学校课堂,要凝练出“中国模式”,体现“中国经验”,展现“中国贡献”,同时也祝愿大家在教学竞赛中取得突破。分享会最后,还就教师代表提出的困惑进行深入细致的解答。

“名家讲堂”系列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实践活动。本次分享会由教师发展中心联合教务处主办,吸引了来自学校16个教学单位,部分科研单位和职能部门150余名教师参加。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分享交流中,掌声时时响起,参会教师也分别用录像、拍照、文字等方式记录分享内容。
心得体会摘录:
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王正惠:本次报告,从理论逻辑和实践操作两个层面上,围绕新时代的教学创新及混合式教学的痛点和难点问题如何突破进行了透彻指导和典型案例示范。让我们进一步明晰了教学创新的方向和路径,为促进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赵秋月:王杨副校长在教学改革这条道路上一直在思考,在探索,在行动:系统的规划了教学改革的思路,从教改的背景到教改的效果,用科学的思维来研究教学;下功夫探索课前教学环节模式,落实具体讨论问题的参与方式;教学过程性活动有效融入教学考核中,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外国语学院教师何雨琴:体现了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关系,这是一个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持续改进的范式。高校外语类教师更应思考如何促进“外语+其他学科”和“人工智能+外语教学”的融合,顺应“新文科”“讲好中国故事”和“人工智能”三大时代主题的要求。
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李琴:从了解学科前沿、融入行业产业两方面培养自己,从师德师风、教学技术、教学艺术三个层面培养学生,作为一名普通老师,要不断提升个人能力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以国家教育政策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目标,抓住教学痛点问题,整合各类资源从课程团队、课程内容、课程资源、教学方法、教学考核、保障机制等方面展开,对于如何打造一门课程提供了清晰无比的实践思路;做到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真正的将教学和学术研究有机结合,“用研究的目标审视教学”。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图/文:黄慕秋 审核:任俊 邹洪伟 孙玉希 赵琴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