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分类

校园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四川省“2024年度彝族传统音乐赋能文旅融合创新人才研培班”在我校开班

来源: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
编辑:宣传部  阅读次数:发布日期:2024年10月27日【打印】

审核

10月24日,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绵阳师范学院承办,四川省各市(州)文化旅游局、四川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中心、数字媒体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青少年美育研究中心等共同协办的2024年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项目——彝族传统音乐赋能文旅融合创新人才研培班顺利开班。

2024年度彝族传统音乐赋能文旅融合创新人才研培班开班仪式现场

上午9时许,学校行知音乐厅聚满来自全省彝族非遗文化传承人才,正热切期盼着本次研培班的正式揭幕。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创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副主任兼首席专家、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方李莉,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纳日碧力戈,绵阳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李敏,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湖南师范大学教授赵书峰,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永健,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陈黎明,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黄霞,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王小明,研培项目执行负责人、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教授赵晓娜出席开班仪式。本场开班仪式由绵阳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部长王德炎主持。

绵阳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李敏致辞

开班仪式上,李敏代表绵阳师范学院对参会嘉宾和学员们表达了欢迎与问候,并表示,彝族传统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在现代文旅产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绵阳师范学院作为四川省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基地,将结合文旅融合的时代需求,通过系统化培训,为彝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培养兼具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创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副主任兼首席专家、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方李莉致辞

方李莉在开班致辞中谈到,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秉持费孝通先生“从实求知”的学术理念,注重田野调查。她回忆起2006年在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大会上,乔健先生提出“从实求美”的研究观念,为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指明了方向。方李莉指出,不同民族通过美来感知和理解宇宙,艺术不仅仅是感官的愉悦,更是价值的选择与生活实践的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民族对美的共情与理解。方李莉表示,费孝通先生所提倡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这一理念,正是通过美的共情来实现跨文化的理解与共鸣。她强调,艺术人类学的研究不仅要关注现象,还要揭示背后的道理,而此次研培班的目标就是帮助学员们掌握研究美的理论与方法。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纳日碧力戈致辞

纳日碧力戈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重要论述,分享了他与彝族文化的深厚渊源。他指出,彝族文化中所体现的形、气、神三位一体,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性思维高度契合,呼吁参会师生通过艺术赋能推动强国建设与民族文化复兴。

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陈黎明致辞

陈黎明在致辞中指出,本次培训班内容丰富,涵盖了政策解读、理论学习、实践操作与观摩学习等多方面内容,旨在系统提升学员对非遗政策的理解,探索非遗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多种途径。

项目执行负责人、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教授赵晓娜致辞

赵晓娜作为本次研培项目的执行负责人,为学员们详细介绍了彝族传统音乐赋能项目的背景以及本次培训的宗旨,介绍了五大教学内容板块和授课专家队伍。

学员代表杨志勇发言

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杨志勇作为学员代表发言。他向组织此次研培班各方表示感谢。他认为,彝族音乐是中华民族多彩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培训班不仅为年轻一代传承人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也让彝族传统音乐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讲到情浓之时,杨志勇拿出月琴为嘉宾和学员现场演奏,引发全场如雷般的热烈掌声。

各位领导、授课专家与全体学员合影

开班仪式后,校领导、授课专家与全体学员合影留念,2024年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项目——彝族传统音乐赋能文旅融合创新人才研培班正式开班。

(来源: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 文:柳子伯 图:冯俊璋 审核:王小明)



上一条:校长李敏走访学校各职能部门
下一条:我校 2个教师党支部入选四川省高校 “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