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平台资源,发挥博物馆的社会育人功能,9月22日上午,由中共绵阳市委宣传部主办,绵阳师范学院与“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联合承办的新时代馆校协同育人研讨会在学校高新校区知行楼514会议室举行。

四川省18家纪念场馆,10所在绵高校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齐聚我校,共商馆校协同育人工作。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陈寒出席会议并致辞,绵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赵准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学校党委副书记黄永忠主持。

陈寒向各位共商新时代馆校协同育人工作的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崇高的敬意。他表示,这次会议的主题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高度契合,此次馆校协同育人研讨会既是场馆积极对接高校需求,充分发挥社会育人功能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以高度的历史自觉用好博物馆资源、加强实践育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抓手,以此赋能学校思政工作,构建“大思政”格局。他强调,学校自2015年以来,通过馆校交流在红色文化专题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成果等方面结出的累累硕果,进一步证明馆校协同育人已经成为大思政格局下理论与实践结合成功和具有活力的典范,成为讲好大思政课的生动例证。

赵准在讲话中指出,思政课程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重要载体和重大举措。在如何让思政课程发挥应有作用、被学生乐于接受的问题上,绵阳师范学院加强与各类场馆的合作,发挥场馆资源独特的育人优势,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特色道路。对新时代馆校协同育人工作,他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加强场馆建设,挖掘整理场馆资源,建设好、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二是加强场馆育人功能,明确场馆建设的初心和使命,助力学校在立德树人上走出新路子;三是加强馆校合作,实行强强联合,利用场馆资源反哺教育事业;四是加强场馆成果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中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
黄永忠在研讨会总结中表示,各个场馆与高校在研讨中分享了开展场馆教育工作的经验,客观分析了当前场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对抓好下一步校馆共建工作提出了新建议。他强调,馆校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推动校馆双方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也是高校和场馆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的政治责任和政治担当。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紧密结合各自实际,积极探索校馆育人新渠道、新形式、新手段,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共同谱写“大思政”育人工作新篇章。
学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德炎作研讨主题发言。他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困境、哲理、路径和成效四个方面,阐述了绵阳师范学院探索和实践“一主两类五场”馆校协同育人模式形成的心路历程。他表示,学校将继续以馆校协同育人为抓手,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重点,推进大中小幼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衔接,全面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的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绵阳师范学院、“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黄继光纪念馆、西南科技大学、江油李白纪念馆、王右木纪念馆、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绵阳城市学院、绵阳飞行职业技术学院、谭德政纪念馆、北川应急管理培训学院相关负责同志先后在研讨会上进行了研讨交流。“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围绕地震纪念馆的特点、实践路径和工作成效,探讨了灾难场馆在馆校协同育人中的独特作用,分享了场馆十多年来的育人成果。黄继光纪念馆介绍了纪念馆的基本情况,阐述了馆校协同育人的四点经验,弘扬“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继光精神。西南科技大学围绕校内外“多维”馆校协同育人建设、馆校协同育人工作开展等情况进行交流,并提出了加强馆校协同育人的意见和建议。王右木纪念馆就基地建设、资源挖掘和研学活动情况作汇报交流。江油李白纪念馆、谭德政纪念馆、四川文化艺术学院、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绵阳飞行职业技术学院、绵阳城市学院、北川应急管理培训学院逐一就馆校概况、协同育人工作开展情况、取得的成效和今后的工作展望作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为新时代馆校协同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拓宽了视野、提供了思路、凝聚了共识。
(来源:党委宣传部 文:唐华 图:余陶均 审核:陈强 )